首页 > 优美散文 > 我与《教育时报》的几个第一

我与《教育时报》的几个第一

作者:高顺喜
第一次邂逅《教育时报》是1987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在学校教导主任的办公桌上。我看到,薄薄的一摞报纸放在《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中间,因其报头的“教育”二字使我对其另眼相看。展开报纸,一睹其“芳容”,竟使我爱不释手!遗憾的是报纸只有几期,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全部读完。那是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一年。
第一次在《教育时报》发表散文是在1992年,那篇当初投给《河南教育》的短文《一幅旧照》,后来不知怎么却登在了《教育时报》上,这是我至今仍没有解开的一个谜。我猜测,那篇短文可能是由《河南教育》杂志编辑的推荐,承蒙《教育时报》编辑的厚爱,才使它在教师的“娘家报”上见以天日吧。
第一次收藏《教育时报》是1993年,尤其喜爱收藏《教育时报》的“教师节专刊”、“新年特刊”以及“教师周末”版以及一些《管理周刊》、《课改导刊》等。收藏她的原因是这份报纸具有再阅读的价值,具有向同事、朋友、孩子推荐学习的价值,具有存世的价值。
第一次在《教育时报》发表论文是在2003年,题目是《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这是我第一次在省级教育类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她给予我的鼓励和动力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仅这一年,我在《教育时报》发稿8篇。
我所撰写的论文第一次被《教育时报》转载是2005年,题目是《保证课堂秩序的“口诀”》。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当年《班主任之友》杂志第8期。“保持安静、善于思考、学会倾听”是我的育人理念和人生哲理。
第一次给《教育时报》投递新闻稿件是2009年5月,内容写的是一名四岁小女孩不慎坠渠,我校三名初中生在返校途中放学后奋不顾身下水搭救,终使小女孩化险为夷。此事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其中参与施救的一名学生后来还被评为洛阳市美德少年。
第一次受到《教育时报》编辑邀请到报社参加会议是2009年秋末,可惜的是当时我正参与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定,结果没有成行。此事想来,至今仍感惋惜。如果将来还有机会的话,我将不会再错过。
第一次给《教育时报》“人生”栏目投递照片是2010年暑假,拍的是地处洛阳“南极”——白河乡云岩寺的千年银杏古树群,400余株高耸入云的银杏树在深山聚集而居,她们超然独立,卓尔不群的伟人形象不由使人油然想起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以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等为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她们被誉为“国树”当之无愧。
……
一晃荡,二十余年过去了。太多的“第一”使《教育时报》已深深地融入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这么多年来,阅读、收藏《教育时报》,为《教育时报》写稿,已成为我的习惯之一。她是我从事教研教改、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导师,是我瞭望河南乃至全国教育动态的一个窗口,也是我从事文学创作、发展业余爱好的精神家园。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钟爱家乡的这份报纸。因为她是一份“我们教师自己的报纸”。与她为友,我及我的同行们有一种“家”的感觉。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我与《教育时报》的几个第一-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