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春来榆钱香

春来榆钱香

作者:高谦

今年清明期间,我到韩复忠老师家中做客,他送给我三个刚刚蒸好的榆钱窝窝头,望着碧如翡翠的精美食品,我触景生情,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勾起了我儿时与榆钱发生的诸多故事。

在童年的记忆中,榆钱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美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地处鲁中地区偏僻农村的农民,由于受落后生产力的影响,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每年农业社分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总要到田野里挖些野菜、采摘部分槐花等用以充饥。其中榆钱就是我那个时期最爱吃的食物之一。印象中,家乡周围栽种着数不清的榆树,将村庄掩映在绿树当中,主要原因或许是它们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易栽易活的缘故吧。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里,它陪伴我们度过了艰难岁月。那时候天真无邪的我,时常听娘讲:“榆钱”就是榆树开的花,准确说应该叫榆树种子。之所以叫它“榆钱”是因为它的形状酷似古代铜板方孔钱因此而得名。另外,中国人也比较喜爱寓意吉祥,“榆钱”和“余钱”同音,寓意较好,所以人们喜欢称呼“榆钱”。正因为如此,农家人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几棵榆树,不仅是救命口粮,同时也是为了图个吉庆祥和罢了。

每年三月,春光明媚阳光和煦万物复苏,家乡周围数不清的榆树枝几天不见就长出一串串枣红色的茸毛,茸毛里就是花芽。过些日子这些茸毛就长出了一小簇一小簇翠绿的榆钱,一下子枝条上就点缀了青翠的一串绿花苞,随着花苞的开放,条条树枝上就像挂满了片片透明的碧玉,一撮撮、一串串、一道道在斑驳的阳光中碧绿青翠而透明。微风吹动,树枝轻摇,很像一串串铜钱挂在树上。特别是一阵春雨过后,被清洗过的榆钱,泛着绿莹莹的光泽,更显饱满润泽。此时已经到了清明前后,正是采摘榆钱的最好时期,这时我们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朋友们,每天放学后,把书包往家中一放,如同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唱着不知名的歌儿,欢聚在一起,来到村边的榆树林里。稍作休整,大家如同灵巧的猴子,各自拿出看家本领,三下五除二就爬上树杈。弓着身子,一手抓着树干,另一只手碰到身边的榆钱,用力捋下一串,忙不迭地赶紧塞进嘴里,那种香喷喷、甜滋滋的味道会顺着舌尖渗到心底,那滋味现在想来依旧回味无穷。有时候,我们也会把带着榆钱的枝条小心翼翼地折下来,编织成草帽,如同《闪闪的红星》里面的主人公潘东子一样戴在头上,那份骄傲与自豪,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当我们骑在树杈上榆钱吃够了,便拿出事前准备好的小书包和塑料袋,爬到树梢顺着树枝捋好榆钱,放在后面背着或先把它系好了扔到地上。有时候因为怕麻烦的缘故,我们也会把带着榆钱的小树枝折断后撂在地上,以便带回家中集中采摘。当完成了这些任务,我们会从树杈开始移到主干上,把手环抱在树干上,急匆匆地顺着往下滑。不过由于下滑速度太快,时常到了树下,看肚皮已是被磨得红一道紫一道了,细细一想那是被粗燥的榆树皮磨得,可当时因为调皮淘气和自认为勇敢坚强的缘故,是不会感觉疼痛的。

在农家榆钱有多种做法,最直接的吃法就是把榆钱洗净,合了玉米面或者高粱面蒸成窝窝头和饼子,黄黄的玉米面透着榆钱儿的翠绿,咬一口脆脆的透着清香的味道;还有就是做榆钱饭,主要是把榆钱洗净加水煮开,然后下上地瓜面或玉米面做成干饭;当然更好的是把榆钱儿合了白面擀成薄薄的饼子放点盐进去在锅里摊熟,做成咸食饼子,这是我小时候的主食。此外,还有榆钱糕、榆钱炒鸡蛋、榆钱鸡蛋饼等,那时家境窘困的缘故,只能是一种奢望罢了。记得又一次,母亲把我采来的榆钱,一片片摘下来放在水盆里浸泡后,仔细地洗干净,接着点燃灶火,放上少量棉籽油,烧热后,放上葱花,在锅里爆香后,添好水,加盐,把灶下火烧得旺旺的,不一会儿,锅里就飘出了香气。母亲动作麻利,舀来一碗白面粉,用水搅拌出小疙瘩,等汤翻滚后,顺着锅边倒进锅里,煮沸腾榆钱疙瘩汤就做好了。于是母亲盛出满满一碗,笑着端到我的跟前,温柔地说道,“星儿,饿了吧,过来坐下慢慢吃,锅里还有呢!”每到此刻,闻着飘着油香的榆钱疙瘩汤,直钻鼻孔,让我肚子开始打起鼓来,于是眼神变得贪婪,自然不顾汤饭没有冷凉,便一股脑儿捧着碗吃了个精光……

由于榆钱属于时令美味,过了清明节大概一周左右,在树上便开始变得微黄,过几天又渐渐变得枯黄,这时再食用就很难吃了,远远看去榆树像挂满树枝的铜钱,在微风吹拂中,宛如金币飘飘洒洒回归大地,在地上就铺上了厚厚的一层。此时落了榆钱的枝条,也开始长出了小小的嫩芽(榆叶)。等到长大后也可以采来煮熟做饭,不过已经没有榆钱好吃了。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榆钱也已经从救命口粮转化为一种绿色食品,走出了乡村,登上了大雅之堂,在超市里供人们选购了。那浓浓的绿色,精美的包装,作为一种馈赠礼品,让人们倍感珍惜。不过现在每每回想起来,还有一份忆苦思甜的情结融合在里面罢了!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春来榆钱香-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