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母校的回忆

母校的回忆

作者:伊水湾湾

有些时光虽然早已过去,但一直不曾忘记,有些回忆因年代久远已变得模糊不清,但每次想起仍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母校就是一个能给人留下太多太多回忆的地方,因为我们曾在那里度过最美丽的青春时光。几十年过去了,母校的影子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嵩县一中曾经是我的母校,那时候的学校大门朝北,门外是一段十几米宽的缓缓的坡路。走进大门,左边是一排“低矮”的瓦房屋,说它低矮是因为它紧邻学校的大礼堂,被衬托得比一般的房子要低矮的多。记得学校食堂的司务长住在那里,我们只有买饭票的时候才会到那里去。

紧挨着这一排房子的就是用茅草盖成的大礼堂,礼堂的屋顶比两层楼还要高,面积很大,场面十分开阔,能容纳全校千余名师生还绰绰有余。但礼堂里的光线不太好,因为那时的房屋窗户都不够大。下雨的时候体育老师会带我们在那里上体育课。高三的时候,也就是1984年10月,这座号称“亚洲第一大草房”的大礼堂被拆除,当时我们都感到十分惋惜。

82年我们刚入学的时候,学校的第一座教学楼正在建设中,校园里全部是老式的土瓦房,我们的教室在最前面的一排,教室外面是高大粗壮的杨树,夏天在教室里上课,也不觉得热。只是那“盘踞”在树上的知了会不时地扰乱我们安静的课堂。

学校前面靠近围墙的地方是一块菜地,开学的第一天下午,班主任宋老师带我们到菜地里拔草,老师穿了一件白的凉衬衫,午休后起床可能太匆忙,不小心把扣子扣错了眼,一个衣角在上,另一个长长的垂下来。由于刚到一个新的环境,相互都很陌生,我们都看见了,但谁也不敢说,也不敢笑。

在第一座教学楼竣工之前,我们教室后面的两排房子也都是教室,只有最后面一排是学生宿舍,我们的宿舍距离教室很近,就在我们教室的右上角。宿舍前面有一块空地,对面是学校的医疗室。

医疗室后面是一个小操场,那里有单杠、双杠、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还有跳远用的沙坑,各班学生都在那里上体育课。那里曾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留下我们活力四射的矫健身影,也洒下了我们的汗水。记得高二的体育课上有一个翻双杠的项目,起初我怎么也学不会,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做得那么熟练,我下决心一定要学会。于是就和班里的一个同学约好,天天晚自习后到那里练习,每次总是练得大汗淋漓,直到筋疲力尽才回到宿舍。最后终于达到了熟练自如的地步。

学校的露天集会也经常在这个小操场上举行。当时的校长是曾经的县长马国敏女士,她那时大约四十岁左右的年纪,精瘦的身材,看上去十分干练,说话简明扼要,干脆利索。每次集会的时候,无论怎样嘈杂的场面,只要她走上前台开始讲话,台下立马一片肃静,几乎没有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从她身上我知道,人的魄力不在于性别,也不在于身材是否高大魁梧,而在于一个人自身的气场和潜在的那种震慑人的力量。1984年9月马校长调任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后,吕清章老师接任了当时的校长。

我们宿舍和医疗室中间向右有一个侧门,门外就是学校的大操场,这个操场平时体育课一般不用,它的面积太大,显得十分空旷。只有学生早操跑步和开运动会的时候才用到它。在我去一高学校之前,从没见过如此大的操场。操场外围是四百米的环形标准跑道,操场的一面与学校接邻,另外三面附近都是庄稼地。记得那时候吃过晚饭,我们往往会约上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到田间的小路上去散步。穿过田间小路一直向南走就是陆浑湖。高一那年,体育课时,任少年老师曾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到那里去过一次,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碧波万顷的陆浑湖,我们都非常兴奋。任老师让我们每人说出一句诗,表达一下我们看到湖水时的感受,他自己也即兴做了一首诗。由于年代久远,诗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我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学校的第一座教学楼于1982年9月竣工,所以我们在那个瓦房屋上课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教室就搬到了新教学楼上。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在高楼上俯视地面,觉得地面上的人都变矮了,感到十分新奇。

教学楼的左边就是学校的伙房,那时候没有餐厅,只有三间房子用来做饭,做好饭后厨师们用大桶盛了,再转移到院中间的一口大锅里,学生们都在露天排队买饭。如果是下雨天,就在伙房窗口排队。有时候天下着小雨,厨师们也会把饭放在露天的地方,我们就只好盛一碗带有雨水的饭。那时候的学生老实听话,从没有人提出抗议。

学校的东南角是教师家属院,也都是老式的瓦房屋,我们平时都很少到那里去。

一直到我们毕业的时候,学校还是只有那一座教学楼。

2010年女儿到一中上高中,当我再次踏进那个学校时,看到的情景和以前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一幢幢新式的高楼代替了曾经的瓦房屋,学校的大门由向北改为向南,校门前是洛栾快速通道。如今的一高,校园面积达到219亩,校园内,教学楼、科技楼、办公楼、学术报告厅、礼堂、餐厅、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鳞次栉比,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再也没有了我记忆中的母校的影子。

母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由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朴实无华,变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华丽典雅。但变化的是容貌,不变的是情怀,几十年来母校始终以她极大的热情接纳着一代一代的学子,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的人才。

曾经的母校如今只能留存在记忆里,那是我们曾经学习和生活了三年的地方,那里有我们青春的脚印,有我们的欢声笑语,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地方。

2020、6、20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母校的回忆-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