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十里云河天上来

十里云河天上来


“牛头山下三口潭”。
或许明代开国元勋刘基怎么也想不到,当年他登牛头山时随口丢下的一句话,日后会成为现实。智者毕竟是智者,几百年后,瓯江上游建造了三座水电站,出现了仙宫湖、龙廷湖和玉溪湖三座人工湖,统称云和湖。
云和湖的出现,瓯江便温和了许多,不再有雨季时的狂野,好像一夜之间从一位山野村姑出落成大家闺秀,文静、丰腴而有涵养。在给云和湖仙宫景区创作导游词时,我便深刻体会到她的万千风情与文化涵养。
那天,我从金水码头乘上蚱蜢帆船,在仙宫湖与龙廷湖之间的狭长湖面游览,感受“十里云河”游线的美丽景色。我从小在瓯江边长大,看惯了瓯江的河埠头、吊脚楼和片片帆影,听惯了瓯江的涛声、鱼跃声和船帮的纤号,对瓯江的一景一物并不陌生。只是,原始的瓯江在云和境内消失之后,这一切都成了记忆,成了梦中的牵挂。坐在蚱蜢帆船上,我一边喝茶,一边心不在焉地浏览两岸风光,在我看来,如今的瓯江,已经没有什么风光、风景、风情可观可悟的了,我开始打起盹来。
起风了,风吹在我脸上,湿湿的。睁开眼睛,白雾模糊了我的双眼。船舱外,原本波光粼粼的水面浮着一层厚厚的白雾,我乘坐的帆船在雾海中慢慢行驶。我来到船头,放眼被白雾裹着的世界!瓯江两岸,青山在白雾中叠翠,修竹在白雾中摇曳,杨柳在白雾中婀娜,河滩在白雾中隐约,帆影在白雾中晃动,花草在白雾中吐香,村庄在白雾中相连……淡出我记忆的瓯江往事,在这一刻重现!
陪同人员告诉我,云和境内唯有这段河道,仍旧保留了瓯江的原始风貌。由于受紧水滩大坝的高差影响,坝上的仙宫湖与坝下的龙廷湖水温有明显差异,因此河面上常有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成就了大坝下游的“奇雾”景观。
我连呼不虚此行。
帆船在雾海中继续前行,我仍伫立船头,寻寻觅觅,哪怕错过一点一滴关于瓯江的记忆。不多时,我便发现了一座山,像极了一条伸着脖子喝水的青龙!陪同人员说,当地人称这座山为青龙头,青龙喝水的地方叫青龙潭。与青龙头隔江相望有一座飞凤山,飞凤山上有一座百寿坊,百寿坊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两面额题“升平人瑞”四字,四柱三间,占地面积14平方米,高6米。相传,从前有一位叫饶玉干的人,育有一女。饶玉干五十岁时,到女儿家养老,可女儿总是指桑骂槐,饶玉干受不了这口气,便挑着先前带来的银子往回走,路上碰到一位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他俩的日子过的很好,而且子孙满堂。由于心情舒畅,饶玉干活到一百岁,所以后人给他竖立百岁牌坊,以示纪念。
青龙与飞凤,一左一右据守瓯江两岸,亿万年演绎“龙凤呈祥”的传说,我敢断定,这绝对不是一种巧合!
见我兴致颇浓,陪同人员娓娓道来,向我不厌其烦地讲述瓯江,讲述瓯江船帮,讲述瓯江船帮文化。
宋元时期,瓯江两岸龙窑林立、烟火相望,运瓷船只来往穿梭、帆影浮动,急流险滩、纤号声声,八百里瓯江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那时,船夫们往往结帮出航,船只上行遇到急流险滩,大家便相互帮忙,用纤绳把帆船一只一只拉上滩头。大家还推选经验足、能力强、有号召力的船夫担任帮头,负责帮里大小事务和行船安全。
这就是瓯江船帮。在瓯江,石浦帮名声最响。
我已经迫不及待了,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石浦船帮古镇,去感悟古镇的风土人情,去解读古镇的点点滴滴。
从河埠头拾阶而上,我们便来到石浦船帮古镇。村前是一溜拦河大堤,大堤上的百年古樟,仿佛在向我们讲述这个村庄的古老与厚重。正要进得村中,街头正中央的一座小庙拦住我们的去路,好生纳闷。陪同人员介绍,这庙叫“拦街殿”,村民进村要绕道而走,很是不便。但这其中是有讲究的,因为石浦是一个船帮古镇,村民们大多从事船运,常年在瓯江上来来往往,难免会发生安全事故。这时,他们往往会认为是碰上了脏东西,邪气缠身所致。因此,村民们就在村口街头的正中央建造“拦街殿”,供奉蓝伽菩萨,希望把妖魔鬼怪阻拦在村外,以保一方平安。
绕过“拦街殿”,船帮古镇风情扑面而来。街道两侧,明清建筑一幢挨一幢,鳞次栉比;一路走去,肉铺、米店、驿站、戏院,目不暇接。我仿佛正行走在明清时期的石浦古镇,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南腔北调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讨价还价声,充斥着整条街道;街道上挂满了酒晃,酒晃下,一群船夫正悠闲地喝着老酒,品着香茶;在街道的另一头,船帮庙会正隆重上演,松阳高腔、包山花鼓、鼓词、乱弹、木偶戏一部接一部地演出,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戏院里还不时传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声……
古镇最大的特色是船帮古宅,这幢清代古民居大门上方有“瑞映长庚”四个字,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属院落式四进结构,有五开间,由正门、天堂、天井构成,共有四个厢房、两个天井,深30多米,侧房深50米。古宅还是国民党方山岭战役的“指挥部”。1942年8月3日,日军70师团226、227两个联队和115师178联队在松阳会合后,大举进攻当时的浙江省会云和,松阳与云和的分水岭成为最后的屏障,古道“鸡公骑坳”成为最激烈的主战场,国军21师、浙保三团在此与日寇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击退了日军的大举进攻,保住了省会云和。
现在,石浦村仍保存着古时风貌,共有类似古建筑10余幢。这些建筑做工精细,风格独特,别具一番风味,是瓯江两岸保存最好的清代建筑。石浦古民居的装饰艺术主要表现在墙画、小木作、雕刻等方面,花、鸟、树、石雕刻在大门上方,富丽堂皇,成为船帮人家表现财力的一种标志。石浦古民居都有一个贴切的名字,如述古人家、瑞映长庚、秀衍鄱阳、鄱阳衍庆、树德务滋、艺苑蜚声等,充分体现了船帮人的好学、儒雅之风。
古镇的另一特色,是鹅卵石铺成各种图案的路面,可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都被村民用水泥路覆盖了,十分可惜。
在与当地村民的闲聊中,我得知石浦古称石富。明朝时,朝廷在云和山区招揽大批民工开矿炼银,并派遣一钦差内官在石浦村设立太监局,史称银官局,监督云和银矿的开采工作,强行征收矿税、店税、商税,为朝廷聚敛大量的财富。景泰元年(1450年),丽水西乡(今云和)王景参组织矿工暴动,在瓯江两岸修筑山寨,与朝廷抗衡。最后,朝廷调兵八千进行镇压,擒获暴动矿工800余人,斩首5670人。
今天,云和境内尚存十多处矿工暴动的山寨遗址,石浦村附近就有虎头寨、后铺寨、寨岩背寨、龙岩寨、公鸡寨、母鸡寨、黄垟寨、乌龙坑寨等多处山寨遗址。虽然刀光剑影已经远去,呐喊厮杀已经停息,成河的血流已经干涸,山寨遗址却没有消失,仍在一次又一次向我们叙述那段远去的历史。
我不禁感慨,在历史的进程中,偏于瓯江一隅的小小石浦村,竟承载了多少的荣耀与辛酸。
与石浦船帮古镇的沉重比起来,不远处的慧云寺显得轻松多了。慧云寺面朝瓯江,后枕鹰山,山水环绕,四季如画,是香客朝觐的“佛教圣地”。慧云寺前身为“景莲堂”,也叫“官坑观音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古时经常有数百只老鹰相聚后山的鹰石共谈禅机,这为慧云寺增添了许多神秘之感。
下得船来,从正门石阶徒步而上,是天王殿。殿内,东方持国大王手持琵琶,向世人讲述中庸之道;南方增长大王手持智慧之剑,告诉世人要慧剑断烦恼;西方广目天王身缠龙蛇,暗示人间事物变化无常;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把伞,告诫世人要保持一份清净之心。
大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大殿五百余平方米,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正殿中央,11米高的释迦牟尼像端坐莲花台,慈善的面容深悟世间万象。阿难尊者、迦叶尊者双手合十,同侍两旁。大殿后两侧,文殊菩萨身骑金狮,普贤菩萨身骑大象。大殿后侧,海岛观音浮雕栩栩如生,祝愿众生早日脱离苦海。
我便想,仅有一山之隔的慧云寺与石浦船帮古镇,是先有古镇,还是先有寺庙?它们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但细细一想,这似乎并不重要了。
作别慧云寺,我们前去观看瓯江一绝———瓯江帆影。
陪同人员说,瓯江是浙西南的母亲河,而舴艋帆船,是瓯江的灵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瓯江上游相继建起了紧水滩、石塘、玉溪三座电站,瓯江航运就此中断,瓯江船帮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瓯江上已经有三十多年看不到帆影了。前些年,为了弘扬瓯江船帮文化,再现瓯江帆影的无限魅力,云和重新开辟了“瓯江帆影”摄影基地。如今,“瓯江帆影”成了云和旅游的一张“金名片”,深受国内外摄影家的青睐。
这时,我远远看见,一群人正举着相机,对着水面上的那排徐徐划来的舴艋帆船狂拍。每一只帆船前部都竖立着一支桅杆,桅杆上挂着一片白色的帆,风把把帆鼓得满满的,推着船向前飘去;帆船上,渔姑正在船头补网,一针一线,柔情似水;渔夫则在船尾摇着桨,一来一回,有板有眼;片片帆影倒映在江面上,随粼粼波光一起波动,绰绰动人、如梦如幻。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帆影,瓯江的帆影!唯独不同的是,我记忆中的帆影,是船帮人为谋生而升,而眼前的这些帆影,为艺术而升。
十里云河,一条绵延千年的文化长廊!那一天,我整整花了一天时间来阅读,但我远远没有读透,我只是一位匆匆过客,我期待再访“十里云河”。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心魔对决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十里云河天上来-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