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畲寨黄粿

畲寨黄粿

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畲寨的年味,先从家家户户蒸煮粿米的灶台氤氲热气中、在碾捣粿胎的踏碓吱呀声中弥漫开来。

要吃上这种纯手工的黄粿,还真需要费一些周章。也正因为如此,畲寨黄粿才有独特和悠长的年味。

做黄粿,先是要上山采集“黄金叶”,这是一种常青灌木,稍微风干几天后烧成灰,之后泡水过滤、沉淀,将金黄色的天然碱水备用。这种天然的碱水,不仅能让米粿变身“黄粿”,更能增加黄粿的柔韧和天然植物清香。

浸米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在做黄粿的头天晚上。做黄粿要选颗粒呈圆形的粳米,由于考虑炒、蒸、捣等因素,做黄粿一般以“臼”为单位,一臼大约15到16斤粳米就可以了。在畲寨,每户人家过年都要做上5到10臼的黄粿。经过一夜的浸泡,粳米变得更加饱满,为了让之后的炒、蒸不会太黏,这个时候要对浸泡的粳米进行冲水清洗,将其“米油”和杂质冲洗干净。

做黄粿,最技术的活是“炒粿米”,现在畲村年轻人都不会了,只剩下55岁以上的少数畲民会这个“技艺”,而且一般都是女畲民。“炒粿米”就是将浸好的粳米放入火热的土灶铁锅中进行加热加色。这个时候,黄碱水就入场了,炒粿米的“粿老师”,根据粳米的浸泡程度,在铁锅中加入黄碱水,烧开后加入一臼的粳米,不断翻炒。这个时候“粿老师”的拿捏火候大小和粿米入色,不仅需要自己掌握节奏,还需要烧火帮手的配合,开始的时候火要大,收汁的时候火要小。待到粿米入色金黄、粳米不硬不黏之时,将粿米舀入备好的饭甄当中,用大火进行蒸煮。检验粿米炒得合不合格,通过蒸煮就可以知道:蒸煮后能“上气”,也就是热气能透上来,说明粿米不软不硬正好,如果不能“上气”,说明炒糊了,就要通过插竹条等方式让气透上来。

蒸煮到粿米微熟,就要起锅送到踏碓去碾捣。这是一个集体配合的活,需要3个人左右进行人工踩碓,另加一个人对粿米进行“揪粿”(也称添粿),就是不断揪动粿胎,让粿胎被碾捣均匀,这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要眼疾手快,与踏碓节奏一致,才能一气呵成,一般由男畲民承担,现在会揪粿的畲民,也越来越少了。

第一遍的粿胎成型后,虽然已经很软很韧了,但还需要第二次蒸煮。大家把碾捣好的粿胎切成条块,再放入饭甄中进行二次蒸煮,熟透后进行第二次碾捣。这个时候的黄粿,呈现出色泽金黄、粿体柔韧、气味清香等特质。

趁着粿胎的热度,大家洗净双手齐上阵,有的“切粿”(分成大大小小的粿球),有的糅粿(将粿揉成长条),有的压粿(将粿压成型)。在畲乡,第一批粿做的是“太公粿”,一般用模型压成圆形粿饼,送到中堂香火案前供奉,表达畲民感恩祖上之情。畲乡的黄粿,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做成大大小小的黄粿。最小的叫“细崽粿”,寓意人丁兴旺;稍小的叫“发财粿”,以前生活不富裕,遇到外地人上门乞讨,就送上这种“发财粿”;中等的为“砍柴粿”“下田粿”,是方便上山下田劳作时带去当午饭的;最大叫“压仓粿”,一般是最后一臼,大家也做累了,就将整臼的粿胎做成一条巨型黄粿,也寓意来年能够丰收满仓。

做好的黄粿晾凉变硬后,要及时浸入之前制作的天然碱水中。这种天然碱水是一种天然防腐水,黄粿做好后浸入碱水中,可以让黄粿半年不坏。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畲寨黄粿-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