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乌篷船的故事

乌篷船的故事

故乡绍兴酷似先生笔下阿Q住的未庄,湖泊很多,江南的秀山碧水尽在其中。故乡的水域广阔,内河纵横交错,比旱路还要宽、要长。因此,故乡的人都喜欢用一种被叫作“乌篷船”的小舟作交通工具。
乌篷船是故乡特有的。周作人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美文“乌篷船”里,就对它作了详尽的描述:仅有一张单人床那么长,窄窄的,人站上去就要左右摇摆。胆子小的,就不敢坐这种船。船篷子是用竹篾编的,里面塞满了竹叶,再在外面涂上一层黑黑的生漆,远远见了,黑乎乎的,绍兴人管黑叫乌,乌篷船便由此得名。
乌篷船是水村人家所特有的,山村里的人却不大用。但家里人生了病,就要去找乌篷船去县城,当然是要出租金的,而且专门有人干这个活儿。
水村里的人娶山村里的媳妇,便将乌篷船摇了来,悠悠荡荡地来上数只,比起山村人那种吹吹打打敲锣打鼓的迎亲方式,更显得富有诗意。
水村人桨乌篷船是出了名的,能手脚并用,划两支桨,速度比人在岸上跑还要快。姑父家是水村人,专门有一只放“蟹夹”用的乌篷船。小时候跟奶奶经常到姑父家去,姑父便去捉螃蟹来招待。坐在乌篷船中跟姑父一起去,帮他在蟹夹上放诱饵,然后一个个沉到水中。
蟹夹很简单,用两根竹片,一米来长,一块小桌面似的丝网,网眼有碗口那么大,四只角用两根竹片弹起,再在两竹片中间系上一根绳子,绳子的上端系上一块松木片,在网中放上几根稻谷或麦穗。蟹爬到网中吃,一提起来,蟹脚落入网中再也爬不出,提出水面一把将其抓入篓中。姑父捉蟹很在行,看得我几乎出神。
帮姑父将船荡到一块浮片旁,抢着把蟹夹提上来,一只碗口般大的湖蟹正在挣扎,忙伸手捉住,“哎哟———”我连忙松手,蟹又落入了湖中,手被蟹钳钳起一条紫红。我不懂捉蟹的窍门,听姑们说,捉蟹时必须把两只蟹钳先牢牢地压住。
记得还在蹦蹦跳跳的年龄,那时经常有一只乌篷船到村里来,船头上端坐一个老人,后来才知道,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是没有了双脚的,专门靠别人的布施度日,吃喝拉撒都在这条乌篷船上。
老人很会择时间,每次快到中午时分,便将船荡了来。“梆梆梆”地坐在船头敲,让人听了很是凄凉。老辈人听说“敲梆船”来了,都去布施。正在河边淘米的老太太,抓一大把米往他递出来的碗里放;正在洗菜的姑娘媳妇,也不忘丢一棵鲜嫩的菜在船上。老人一天的伙食就不用愁了。
老人桨了船,慢慢荡悠到另一个村,也是“梆梆梆”地敲,一个村挨一个村地找施舍,隔三差五回转一次,从未见他上过岸。那时候我尚小,一听到“梆梆梆”的声音,就跑着去看。船上锅灶瓢碗俱全,一口小泥灶放在船头,旁边还晒着一些从河里捞上来的柴禾。听老人自己说是水村人,原先也有老婆孩子,日本人打进来那年,老婆叫鬼子给杀害了,孩子也一个个都饿死了,自己也在敌机轰炸时被炸断了双腿。
想起儿时的乌篷船,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如今有乌篷船的家里大多都富裕起来了,用上了装有发动机的机帆船了,“突突突”地在水上跑,比乌篷船快得多了。
前不久在电视里播放的一则专题片上看到:说如今故乡的乌篷船又有了新的用途,成了去那里的外乡客的旅游工具,颇觉有新意,但是却不知道还能不能放蟹夹去捉那碗口大的湖蟹?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乌篷船的故事-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