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味觉的故乡

味觉的故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家乡开始了漫长的想念,从每一缕风,每一分阳光,甚至每一滴雨花,我都想着故乡的味道。或冷到刺骨的北风,或热浪滚滚的夏风,或很大很圆却有些惨淡的冬阳,或刺眼炙热的夏日,或阴雨绵绵的秋季,或瞬间倾盘的夏天。总有大把大把的光阴和想念在故乡的气息中萦绕。
想念炭火大灶熬出的粥。或小米粥或大米粥或玉米粥,井里压出的清水倒入锅灶,风机吹的炭火红通通的舔着锅底,水在锅里安静的成长,由起初的沉默静谧,到后来的咝咝作响,再到嘟嘟的沸腾,仿佛响着一曲生命的欢歌。添一块煤炭,加一份温度,看着凉凉的灶台变得闷热,看着水在锅里慢慢烧开,如同在经历一场人生,刚开始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童年,波澜不惊的无忧嬉闹,后来的青春暗动,开始明白了一些世事的无奈,于是便“初生牛犊不怕虎”般在人生里闯荡拼搏,努力试图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等小米或大米下锅,水不在是单一的沸腾,而是拥抱着米慢慢的沉淀、起伏、成熟、再沉淀,等到完全熬好,浓浓的粥香在满屋萦绕,那一刻的满足与温暖,随着粥香溢满心脾。
想念早起的那一碗油茶。浓浓的糊糊里放着煮熟的黄豆、葱花,偶尔也会加上一些芝麻、花生和核桃仁,这样就“金贵”了许多,不但价格涨了很多,而且更加浓香润口。不过一般小吃摊前卖的都是平价实惠型的,浓的糊糊,香的气味,暖的感觉。浓的糊糊里再放进去油炸的麻花,用大火熬着,等到麻花已经酥软,一口就可以咬断,但又保留着煮过后的嚼劲的时候,便是油茶麻花最好吃的时候。油茶糊糊已经在麻花上裹了一层淡淡地奶白色,麻花的黄透过那层奶白泛出来,仿佛是碗中的一条游龙,麻花的香,油茶的香,混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暖暖的诱惑,抵住冷的侵蚀,传遍全身。最喜欢在冬天早上吃油茶麻花,油茶可以暖胃,麻花可以耐饥,动一动腮帮,温饱兼得。
想念豆香淡雅的豆腐脑。最早是从本村买着吃,每次想吃豆腐脑了,便讨来零用钱,拿上碗,走个十分钟去村子里卖豆腐的人家那里买来吃。这样买来的豆腐脑是最纯最鲜的,没加任何佐料,一路上忍着豆香的诱惑,小心的捧着碗向家走去,可以就这样淡着吃,也可以放点盐醋和辣椒吃,只是自己配的料往往没有卖的好吃。村里不是每次都可以买到豆腐脑,再加上后来做豆腐的人少了,要吃只能去镇上买着吃。摊点豆腐脑的佐料很是丰富,小碗中心放着几块嫩滑白皙的豆腐脑,豆腐脑的中心放着香菜、海带丝、虾米、黄豆,周围是浮着红红点点的辣椒油的汤水,再淋上几滴小磨香油,一碗香喷喷、滑溜溜的豆腐脑就好了。就光是看着,这诱人的颜色和扑鼻的香气就会让人口水直流,食欲大增。
想念滑溜爽口的凉皮。贾平凹在其“陕西小吃”中记述:“制法: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陆续加水和稀,加盐,加碱,稀浆用手勺扬起,能拉起筷子粗细的条为宜。蒸笼上铺白纱布,面浆倒其上,摊二分厚,薄厚均匀,大火暴蒸,约六七分钟即熟。将面皮从笼箅上扣在案上,每张面皮上抹一层菜油,叠堆一起晾凉后用摆刀切成细条即成”。这样蒸出来的面皮“筋”、“薄”、“细”、“穰”,再淋上红红的辣椒油,放上黄瓜丝,蒜水,芝麻酱等,色香味俱全。夏天吃的爽口,冬天还可以炒着吃,也别有一番风味。
想念开胃去热的凉鱼搅团。炎热的夏天,吃什么都没有胃口,拿过大碗,用漏勺盛起大半碗凉鱼,或小心盛起块状的搅团,浇上开胃的浆水或者调好的汤汁,在放一些菜,搅拌几下,便是一顿美味。滑溜的凉鱼顺着食道一路下滑,凉凉的,滑滑的,仿佛食道在进行一场温柔的冲浪,那种燥热的感觉荡然无存。凉鱼搅团好吃,只是做时费力,吃时不耐饥。因为凉鱼搅团要想口感润滑好吃,关键在于一个搅字,搅的越多越均匀越好,并且灶火不可太大,太大易糊锅底。而搅又是最费力气的活,一般家里要做搅团都是让家里男的帮忙,或者几家的妇女一起来做。每次做都是做一大锅,吆喝着左邻右舍一起来解馋。
想念耐饥劲道的扯面。醒好的面揪一小块,搓成条上下抖动慢慢的抻,或压成片在案板上拍着抻,直到抻到自己要求的厚度,下来一条一条的放到热水中煮熟,出锅后在浇上调好的汤汁就可以细嚼慢咽,慢慢的品味面条的劲道了,还可以喝着面汤,干拌油泼着吃面。佐料自己调和,汤汁自己调配,味道的浓淡,辣椒的多少,配菜的种类,甚至你还可以发挥想象尝试在家里做出外面面馆里卖的彩色扯面,如绿色的菠菜扯面,黄色的红薯扯面等一切随你自己的喜好随性添加,只是挡不住的是扯面的那份劲道与实在。
想念香而不腻的肉夹馍。明明是馍夹肉,为什么叫做“肉夹馍”?小时候第一次吃了肉夹馍之后就一直想着这个问题,但是又不敢去问别人,怕惹来别人的笑话,后来听说是因为“肉夹于馍中”故简称为“肉夹馍”。热乎的烤饼或白吉饼从中间拉开一个口,塞进去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入口即化的腊汁肉。肉与馍完美的结合,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小时候能吃一次肉夹馍是很大的奖赏了,那份香酥可以让人许久的想念和回味。
想念鲜香的臊子面。面没多少特色,手擀的,机器压得都无所谓,关键是臊子,是汤。汤是臊子面的灵魂,臊子面也叫臊子汤,而臊子有分为素臊子和肉臊子。素臊子主要是豆腐和一些菜丁为原料,肉臊子就是素臊子中加了肉。家里的臊子都是肉臊子,只是肉多肉少的差别了。同一原料不同的人做出来口感就差了好多,但是对于当时的我们,在乎的不是口感的多少,肉的多少,只要是一碗臊子面,就已经吃的很幸福很美味。臊子面有着很高的地位,它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红白喜事,祭祀祈福必备的,是尊贵与尊敬的象征。
想念馅满情浓的饺子。家里最常见的饺子是韭菜馅的,别的馅的比较少做,饺子也不是平时也不是经常吃,只是逢年过节吃吃。也许是因为稀少吧,也许是经常听说“好吃不过饺子”,对饺子总是多了很多的期待,总觉得饺子很好吃,而饺子也不负众望,确实是很好吃。在家时吃的少,去外面读书,吃饺子的次数多了起来,不同的馅不同的口味,不同的人不同的美味,一次次的让我吃到高兴,百吃不厌。虽然如此,但最怀念的还是大年三十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家常边看电视。耳状的饺子,元宝状的饺子,老鼠状的饺子,大家随心的捏着,排满两大蒸屉。等到初一的早上,伴随着辞岁迎新的爆竹声,饺子下锅出锅盛碗,带着祝福与期盼奉到亲人手里,愿一切安好。
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年老的婆婆爷爷辈好多已经离逝,年小的弟妹侄甥辈已看不出当年的模样,更小辈的对我来说是完全的陌生。忘了好友家的模样,忘了路旁的标志,或许不是忘了,只是不认识他们现在的样子。我对故乡来说已是一个过客,看过想过匆匆而过。故乡对我来说只是回忆,曾经小学里的两排水杉树,曾经麦场里的砸沙包,曾经上学的泥泞路,曾经上学的单车队,曾经保护我的朋友长辈,曾经给我温暖的伙伴亲人,曾经或向往或稀松平常的吃食和东西。这些都成了回忆里永远也淡不掉,撇不开的色彩,成了我梦中不停回味寻找的片段。梦里也知身是客,辗转反侧不忍醒,入梦不愿归。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宝贝三岁

下一篇: 春天,去三亚看大海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味觉的故乡-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