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家乡婚嫁习俗演变

家乡婚嫁习俗演变

作者:杨国干

从记事起到1977年,农村以阶级斗争纲,出身不好的子女谈婚论嫁是大难题。男婚女嫁全靠媒婆牵红线,家庭经济条件是次要,第一条就是政治条件。贫下中农子女都不愿和五类分子子女结亲戚,影响孩子们的前途。只要社会关系有问题,孩子就不能当兵,不能入党、团,影响招工,上大学也过不了政审关。

当年社会上流传着闺女找对象的条件为,一兵二干三复员军人。现役军人最光荣,当兵走带着大红花,乡村组织高跷、舞狮、腰鼓欢送。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大门上高挂着军属光荣牌,每年春节,敲锣打鼓优军优属。家属平常有困难,政府照顾。军人婚姻受法律保护,刑罚其中有一条是破坏军婚罪,军人的未婚妻只要订婚,其他人不敢再谈,结婚后更是高压电,摸不得,胆敢试法,就得判刑住监。不管你判几年刑,劳改释放到农村就称坏分子,被订在耻辱柱上,终生难以抬头。所以姑娘第一条件是军人。第二是干部,说是干部,其实也只是工人。当时,农村贫困温饱解决不了,经济更谈不上,所以农村的男孩只要走出农村,就称干部了,吃喝有保障,户口能转为农民向往的城市户口。第三是复员军人,复员军人招工优先,当村干部有优越条件,起码能当民兵干部,也很自豪,在农村高人一头。

大部分男女青年到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心急如焚,到处托媒人说媒,经媒人说合,双方无意见,订住日子,有媒人陪同到县城供销社撕几块布料,买几双袜子,中午在食堂吃一顿饭,订婚衣料由男方带回家再选好日子,配两盒点心,送到女方家,就算订着婚了。关系确定后,选个良辰吉日,就能举行婚礼,拜堂成亲了。

那年代是计划经济,买布料凭布票,吃饭得掏粮票。孩子订婚,父母除了自家节省布票外,还要向乡邻亲戚借布票。农民都弄不来粮票,每年买猪时,奖励几十斤粮食,想方设法托关系,换几斤粮票。市民每月供应20多斤粮食,可以领一部分粮票。干部下乡,住农户家吃饭一顿,4两粮票,2毛钱。

农村出身不好的男女青年,谈婚论嫁是一大难。女方问题不大,主要是男青年,父母无奈只好用闺女换亲,导致不少悲剧。大龄男青年,取再婚女的也不少。出身不由己,子女更无辜。社会的歧视,不公平,当年的现实社会的局限,不可抗拒。

结婚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庆典仪式,不设天地桌,没有礼桌,男方随便去两个人就接回来了。娘家也没有什么嫁装,有的买一个奁盒,用围腰包住,里面放一个圆镜,一把木梳,12个花米粒。男方接到家,放一挂200响鞭,就算完事。主家割几斤大肉,称2斤细粉,做几碗菜,一般二、三桌,一桌六碗菜,不见酒,买几盒2角5分的烟,就算待客了。

文革期间,提倡婚事新办,结婚都树新风,赶时髦,娘家赔送萝头、铁锨,到男方家在毛主席像前叩个头就算结婚了。主家新房也没什么布置,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套新被褥就不错,贴上新对联就行了。

我是1977年12月结的婚,家里就一间草房,屋内新买了一张平床,一张旧桌子油漆了一遍。我自己去大山里担箱子板,姐夫房青娃给做了木箱子一个,一套新被褥。

妻子喜卿在她婆家长大,父母离异,结婚时父亲和继母不照头,她母亲回到她婆家买一个洗脸盆,一个圆镜,一把木梳,用蓝围腰包住,她四叔郭新生和小兄弟实现当送客。我找邻居妞妞审和田铁宾他妈王花婵去接,缝被子是田学彬他妈刘群,我没对舅家说,两位姑,一位姐,一位奶,总共3桌,一桌坐满6个人。自己家一张小桌,又借了一张,另外用簸罗反扣着成了一桌。

当年结婚没有收现金的习俗,近亲戚买2双袜子,或枕巾或洗脸盆,同学们几个人合起来,几毛钱买2张画,都写上名,送去就算贺礼,乡邻乡亲都不参加。

改革开放后,给地富分子都摘去了帽子,冤假错案也逐步平反,农村青年开始一律平等。随着社会变改,农村男女青年谈婚论嫁,没有了政治条件,媒婆之言已不重要,自由恋爱已悄然兴起。闺女找婆家,也由原来的一兵二干三复员军人,变化为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再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增加24条腿,4不动,组合框,4间混砖到顶房子,一般不要彩礼。

闺女出嫁,娘家开始赠送一张桌子,一个大木箱子,一斗粮食,两条被子,娘家除了近人送客外,另外找几个年轻人,抬着嫁妆,走在迎亲队伍的前面,那时用车的不多。

男方娶媳妇,房子也讲条件,新房焕然一新,逐渐有新家具,少量电器,迎亲有架毡两人了,接新娘两人。婚礼仪式也渐渐复杂,家中开始设礼桌,摆天地桌,贴执事榜,逐步走向大操大办。

当年农村待客,用的是小桌,每桌坐6个人,谁家办事,用旋风把本村内各家的小桌凳子都借去,办罢事得半天送,一般人家是6大碗到10大碗,一般无酒烟,特别户才有三人场酒席,渠媳妇头一天准备第二天待客,一般人家20桌上下。嫁闺女多一天,都第二天回门待客,一般一场婚事花销不超2000元。

从2000年开始,国家对农村政策越来越实惠,外出打工,工值有10几元,涨到100多元,小康村建设已成规模,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农村房屋已改造成厅室式,小洋楼。

子女谈婚论嫁已成父亲最大心事,女方开始要彩礼,订婚要三金,另外加现金。结婚时,各项红包10来多项,住房成套,家电齐全,新沙发,新排柜,席梦思大床。迎亲开始用高级轿车6~10辆,有乐器、录像、大彩门。待客宴席开始兴起“三八场”,租赁桌凳灶具,后来又兴起流动包桌,更加省事。农村一个男青年从谈朋友,到娶到家,不算住房和新房家具,光婚庆消费上万元,父母办完一件大事,花销超10万元,父母为娃子办婚事借债者有之。

办喜事的贺礼也从一双袜子,或一条毡子,或一副枕巾,发展到掏现金。礼金从20元30到50元100元,近亲戚则200元至500元。待客宴席从2~3桌客,到现在的60桌左右。办事用烟,从开始的2.5元一条烟,一场婚事三五条烟,到现在的60~100元一条,一场事不下一箱烟,平均一桌一条烟。

过去生孩子不待客。近亲戚送满月,烙些饼馍,用3尺花布包着送去。娘家人则提一小篮白面,3尺布,配10几个鸡蛋,算最厚诚。孩子满月当天,主家炸一些油食,蒸几笼小馍,点上小红点,邻居挨户送,老人传说,这叫吃灾,祝福小孩一生平安。给邻居送食品,邻居回一小把豆类,意思是愿小孩早日讲话流利。现在生孩子也开始讲排场,大办酒席,全村祝贺,贺礼也全是现金,待客桌数与婚宴基本相同。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家乡婚嫁习俗演变-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