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收麦的往事

收麦的往事

作者:翟梅兰

五彩缤纷的春姑娘已经完成了她的使命,悄悄地走了。带走那一树树桃红李白留下了鲜花的后代,长出一树茂密的绿叶。荷塘的青蛙在高歌,不知名的鸟类们唱出各自不同声调。满山遍野的麦田由碧绿变成了金黄,夏姑娘已曼妙舞步翩翩走来。张开热情地双臂去拥抱大地,看那漂亮的妙龄少妇、俊俏的山村少妇、吊带短裙已闪亮佩挂,白皙的臂膀裸露在外,中老年也换上汗衫短裤去迎接夏日那严峻考验。那沉甸甸的麦穗功德已满,齐刷刷站在地理,等待人们去收仓入库,给即将登场的秋作物让出宝座。

每到此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紧张繁忙的收麦之中。天刚拂晓叮叮叮敲牛车轮的响声惊醒了熟睡的人们,队里所有的男女劳力一骨碌爬起来简单洗把脸,肩背扁担绳索,手握锋利的镰刀到场边集合,二遍钟声敲响人已到齐,生产队长领着长长的队伍,迎着朝霞,踏着晨露,听着:麦天咋过的叫向山坡进发。一路上有说有笑来到地头,放下扁担绳索,不约而同的弯下腰,只听:跐溜跐溜的割麦和着人们的欢笑声响城一片。在不远的周围也是人声嘈杂,喧喧嚷嚷打破了早晨往日的寂静。每人割六七行,堆放整齐,一堆一堆。一行一行。一人过去一条线,众人过去一大片,这就是集体的好处,团结的力量,几十个一早上解决十亩八亩不在话下。

那时运麦还是靠肩膀,由队长带头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各捆各担,量力而行。担麦的队伍一字形排开忽闪着担子一阵风似的向打麦场走去,解开麦捆抽绳就走。老人孩子提着竹篮捡起掉在地上的麦穗,要珍惜粮食,保证颗粒归仓。不会担麦的老人将麦松乱均匀摊开,午后用那把木杈翻一遍稍作休息便趁焦碾场。有时用牛拉车,有时用人推,天气不好时,人牛同时开战提高效率。中午是最热时段,头顶烈日,脚踏热土,一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不停的在麦场上画着圆圈。碾一遍翻一遍重碾,麦粒碾净为止,将石碾推到场边开始起场,大家一齐动手,桑杈、金杈、推耙、扫帚、木锨各管一工。接下来抽有技术的几个扬场,有时没风就睡在打麦场上,无论何时有风立即行动。扬净的粮食堆放在仓库里,或给每家每户先分下去。一季的庄稼割割担担摊摊碾碾,不知要重复多少次,连种带收至少得一个月。那时工分年代,男劳力每天十分,女人八分,分粮食时按工分总数和家里人口,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人六工四或人七工三由大家讨论决定。收种完毕,最后还要男女老少齐动手花费一两天时间,把所有麦秸集成蘑菇形或长方形的麦秸垛,糊上泥,不让雨水淋湿,或喂牲口或烧火做饭用。那一场场的麦秸垛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是孩子们的娱乐场所。

八十年代有了打麦机,土地已经承包到户,运麦有了架子车省时省力,一家一个麦垛,等各家麦子全部运到麦场后,分成组,一组一个打麦机、扬场机,抓号按顺序打麦。打麦机打麦非常快,也非常累,两个人站在两边不停地往大麦机里送麦子,有人从垛上用铁耙子子扒下来推到机器两旁。前面两个人挑起麦秸撂到远处,还得用人将麦粒铲成堆,远离机器。所有人都忙的马不停蹄、大汗淋漓。打完后还要清底扬场,、垛麦垛。为下一家打麦场腾出地方。一季的庄稼小人口一小时左右就能单独打完,大人口得三个小时打完,从割麦、运麦、打麦都是家庭小团体单独完成,再没有往昔的快乐和热闹。

二十世纪初,及个别家庭用上了小型收割机,一机顶几个人,运麦都用上了农用三轮车,装的多跑得快,比架子车轻松多了,大大缩短了农忙时间周期。

近几年来随着四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有了大型收割机,一次性完成那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只要开个三轮车铺上大花篷布,机器一响,一大块地只需三五分钟,不用袋装,直接倒进车里回去便可晒粮,也有人直接拉到粮店或存下来或换钱。前边收割完毕随后就有连犁带耙的播种机,一机多用,一两天时间收种全部结束。地里长草不用动锄,用三轮车拉上水电喷雾器打除草剂,往日要锄三到五天时间,一下午就可完工。

社会的快递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改变了如今农民的命运,那落后拙笨又苦又累的生产方式已全面淘汰,再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在田间。何谓:“如今农民真轻松,一年四季去打工,农忙只需三五天,全是机器操作中”。现在的农民确实逍遥自在多了,可我们这一代人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还总是怀念过去。那是虽然贫穷落后,常为生活拮据而困扰但钟声一响大伙聚在一起在热闹的集体劳动中,有人讲故事、有人说笑话、猜谜语,听着家长里短,品着柴米油盐,一切劳累疲倦烦恼自然烟消云散,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和无尽的喜悦。

翟梅兰

2018年6月3日(农历4月20日)

+阅读全文

上一篇: 麦熟吃捻馔

下一篇: 印象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收麦的往事-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