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再读萧红

再读萧红

作者:朱文科

文革结束后,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个女作家突然走红,一是萧红,二是张爱玲。张爱玲热一直持续到新世纪,萧红热则在九十年代末消退了。

我对萧红的关注,源于一篇关于萧红与萧军的报道。两个月前,我从蔡伦书城买了本《呼兰河传》。这是萧红红极一时的代表作,散文诗般的语言是其特色。但是,因为事情太多,我一直断断续续在看,至今没有看完。这部书后面,附有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一个七八万字的中篇小说。我倒是很快看完了。我觉得,《生死场》的价值和影响,胜过《呼兰河传》。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对作家作品的取舍上,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文学为政治服务是时代的特色,因而像张爱玲、萧红之类的作家,受到了冷落。许多作家在文学教科书和读书界沉沉浮浮、起伏不定,一些作品也遭遇类似的命运。《呼兰河传》在四十年代出版时毫无名气,到了八十年代反而名噪一时,而《生死场》刚问世就产生红的,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一起被列为抗战题材作品的代表作,但新中国成立后这两部作品就冷落了。有家出版社要重新出版《生死场》,请萧军作序。之前是鲁迅作序的,萧军就写了个出版前记,仍然坚持把这部书作为优秀的抗战作品。鉴于萧军与萧红的特殊关系,《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受到八十年代文学青年的关注。
现在流行于高校的现代文学史教材,把《生死场》放到左翼文学后期运动的作品研究。我读完后感觉,它并非是一部纯粹的抗战题材的小说。因为我发现这部小说前面的五万多字内容,跟抗战毫无关系。它描写的时九一八之前十年间,东北某个乡村的生活,村民的生老病死。至于后面三分之一内容,显得与前面的不相关联,有些勉强拼凑的味道。联想到这小说成书的时期,正是萧红结识萧军等一帮左翼作家,深受左翼文学运动影响,估计她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接受了左翼作家联盟的主张,才增加了这个村子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内容。在我看来,文本前后的内容发生了严重的断裂。

萧红与张爱玲、石评梅、卢隐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萧红更是天才般的作家。实际上,萧红察觉了这种断裂,因此在第十一章用短短四行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做了个缝补手术,试图焊接这个断裂带。但这部小说的特色还是前面的三分之一的内容。它张扬的时生存困境下的人性伦理,是一幅特殊年代特殊人群特殊生活的画卷。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心理细节的刻画,都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萧红本身就是个特殊才华特殊经历的作家,她能写出这样震撼心灵的作品不足为怪。

从《生死场》可以看出,真正有力度的触及灵魂的作品不在于篇幅多么长,而在于题材的独特、语言的创新以及对生命生存、死亡的深刻反思。当年鲁迅的《狂人日记》、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同样具有这样的独特作用,因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痛苦都流淌在每一行文字之中。为苦难的世界担当情感痛苦应该是一个作家的精神底线。只有对生命有深刻反思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张力的。我崇敬鲁迅,崇敬萧红,崇敬路遥,就是这个原因。他们的生命都很短暂,能力也很微弱,无力改变这个苦难世界,但用生命写出了生命。

这样的作家永远值得人们尊敬。

+阅读全文

上一篇: 亲情如树

下一篇: 窝窝头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再读萧红-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