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友情之树,距离才是阳光

友情之树,距离才是阳光

作者:王炳全
友情之树,要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通风透光,这可以说是交谊的准则。文学上夸张其辞的所谓亲密无间,倒每每是并不值得倡导的谬误。试想,假如事物真的到了没有一丝间隔的地步,它还能有自我依存和独立特行的空间吗?
情不自禁就想起“恩大怨深”的民间俗话来了。过往甚密,不分你我,“两个身子,一个脑袋”,亲则过密,近则怨生,一朝观念相左而又无法调和,那必然会导致悲情的结局。老祖宗留下的金玉良言值得琢磨,最堪珍惜,交际中的酒肉朋友,杯中情感,“针插难入,水泼不进”,不仅不高雅,难长久,客观上也不能给当事者带来真正的教益,这方面的教训古往今来并不少见。
曾见诸过那么一个非官方的学术群体,当初他们志同道合联谊在一起的时候,由于年龄相近,经历相仿,爱好相同,志趣相谐,一时间文人相重,关爱帮衬,嘘寒问暖,聚会切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酝酿出不少著书立说的远近景规划,着实热闹过一阵子。然而人的思想意识毕竟是复杂多变的,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和处世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是由于无间的亲密多流于短暂,缺乏有效的组织力度,没有统帅人物的魅力,很快大家就意见相左,步调不一,言差语错,越“沟”越不通,没有多久就不欢而散,美好的构想大都泡汤。
不少文士沉湎于自我构建的“乌托邦”里,“相重”时心门洞开,直抒胸臆,“高山流水遇知音”,亲密得不分你我,相见恨晚。“相轻”时动辄反目,小题大作,唇枪舌剑,不留情面,所以文士常常“上不得台盘”,迂腐得直憨可爱,最不会把握疏密相间。本人不幸纳入迂阔文人之列,也曾被碰撞得土头灰脸,至今才略有感悟。没有距离的交往是潜伏危机的交往,“人淡如菊”的友谊才是耐得严霜的友谊,一味追求“无间道”,反而会陷入误区。
无数实践昭示,疏密相间,才能恒久,友情之树,距离才是阳光。纵观大自然的生命景观,我们可以看到,两棵树抑或是成片的树林,疏密有致才能枝繁叶茂,如果树与树之间挤挤挨挨,纵横交叉,相互影响,势必难以共享阳光雨露,犬牙交错难成大材。所以,距离是生存的空间,距离是是发展的余地,距离是为蓬勃生命储备的源源能量,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个道理,才能在实践中笃而行之。
人生相处的高雅境界就是接纳与相容,挤兑和排斥是相互依存的宿敌,肝胆相依,唇亡齿寒。如果说必要的距离提供了生命中接纳和相容的必备条件,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友情之树在距离中更加阳光灿烂呢?
我们还要说,疏密相间并不是等距离,并不是平分秋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强求人与人之间距离均等,既不客观也无从实现。人们的经历、学养、爱好不同,其思想观念和处世方式也必然相异,有亲有疏总是难免的,聚散不居的社会现象也是常见的,我们讲求疏密有度,就是给各阶层人们留有充分的交际空间,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社会和谐。
距离才是阳光,生存和发展需要保持距离,让我们的友情之树,在人生的疏密相间中亭亭如盖。






+阅读全文

上一篇: 追寻那千年美丽

下一篇: 就这样工作了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友情之树,距离才是阳光-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