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想起了“黄柏树”

想起了“黄柏树”

作者:伏牛狼
离开县城那一刻,伊河水长大了,发了,几乎要铺满河床。我的“河滩地”泡水里,抽穗的麦子刚刚能露出头,油菜举着小花花、小角角很快就没了影儿……
一个澡友开玩笑,“老天最公平,不分高低贵贱……”。我只有苦笑,“那是那是”。看着疯长的河水,不能说啥,老天公平。出力流汗,整地种地,其中滋味自己知道的。其实,庄稼不收年年种,也是公平,也有大道理在其中。
各沟小岔都出水,小河有水大河满。越往南走,植被越好,尽管不时有塌方,路边的风景,云里雾里,草更青,桃花更艳,青白的浪,在山涧奔涌,画家画不出,写家亦感慨,自然的壮观与神奇,唯有身临其境,才能略知奥妙一二,才能在心底留下些许印痕。
没有觉得花草有多美,也不觉得河水滔滔怎样诗情画意,已经塌下的土石就挡在路上,眼看要塌下来的还悬着……总是靠外边行走,好在雨中车并不太多,一路朝着目标换了几条线路;必须赶到目的地,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完成拍片任务。
前年已经去过了,《黄柏树村纪事》几易其稿,最终还是放下了。要在洛阳“南极”,在伏牛山腹地修路是奇迹;在几乎没有影像资料的前提下,实事求是讲不能做出片子来。带队领导说,要用黄柏人修路的精神拿下这个片子。尽最大努力,挑战自己,看看人的主观能动性究竟有多大?
历史上,上山发电的白河水重又回到河床里。是水大的缘故,不经意间干涸的沟里就亮出瀑布来,往那里一挂景致立刻生动起来了。正因为水大,331省道正在施工的隧道口已塌方,就是修的便道也冲毁了。
黄柏树的支书杨明继骑了摩托车两头跑,联系车辆。乡里特意安排三个大学生村官随同前去,配合工作,不时打电话问生活安排,工作进度。组织力量就是大,“不能干成的事干成了,叫不叫奇迹”?我不能给予确切回答,自己心里实在没有底。
《黄柏树村纪事》摄制组壮大到六个人,分坐汽车、摩托车去往黄柏树。
老界岭南北走向,一边是洛阳市嵩县,另一边到了南阳的南召界。我们采访的重头戏,黄柏树人修的路,翻越老界岭,穿行火焰沟,真切体会当地老乡说的云雾路,不足七百口人,不到一百多个劳力,路基先后被水毁七次,造成十几个人受伤、一个人牺牲,终于打通了出山路究竟意味着什么?
去黄柏树,杨明继骑摩托车,我坐后边;一路上说着修路的旧事,他自己说,不想说也怕说,太难了。村里为修路塌下一百多万元债,自己路刚修通那年工程队年下到家里要工钱,春节都无法过好……“不指望能有啥回报!最好还是不做宣传”。杨明继说得斩钉截铁。“我同意。并且也知道宣传的意义就只是宣传。组织安排,一下子变成了工作,成了任务……”明继不再多说什么。我们彼此都知道该干啥。
走的火焰沟,老乡都说五八年大炼钢铁烧炭,原始林一下子砍光了。现在看到尚存的一棵白皮松,五个人合抱那样粗,树干直上云霄,“臂展”十几米,方圆几百里没有出其右的白皮松了。周围散落的松果长成了小树,有筷子粗细,胳膊粗细,碗口大小几十棵。俨然是一片很独特的松林了。只是现在记不起这个地方叫什么;而山那边乡文化站王行军(当地人叫“王队或者喊小娃)承包的林坡也长得郁郁葱葱,这些年他走以林养文有了点眉目,《河南日报》还以《山路弯弯》报道了他的事儿,比我们十几年前采访时“十年辛酸办文化,富人变成穷人家”有了起色。而我们这次拍摄的《黄柏树纪事》去年上了“新农村频道”。这是后话。
到的那个晚上,村里开了座谈会。在饭桌上,在农家院里,一边好说话,一边还好下酒,气氛很融洽。其实话题不轻松,修路,整路基伤亡的故事,架电通电话竖移动基站……简直一部不甘贫穷落后奋起追赶现代文明的深山村发展史。
夜里,不是酒的原因,不是来到洛阳“南极”白河之南黄柏树的兴奋,不是担心完不成拍摄任务的压力,一直很晚了还睡不着。枕着月光下的溪水,听若隐若现的鸟叫,山村的夜深沉到了最深处……
第二天,随着采访深入,渐渐清晰要围绕“现实路观念路致富路”结构《黄柏树纪事》,不突出支书个人的作用,利用发展变迁事实,显示基层组织的力量;而把支书杨明继走出大山当兵然后复员回村当“村干部”当上支书带领群众改变面貌的典型事儿融进变迁“纪事”里。
一年一熟的蜀黍茬还夹在绿生生的草里,农家自给自足的菜地上长着得劲的新鲜菜儿。山高水清,空气质量好,真正的纯天然蔬菜。那些鲜菇大棚,那些刨食的鸡群,那些放养的牛羊,还有靠西河的几棵古银杏树,在水泥路上奔跑回家放学的孩子,二十八个学生和一对夫妻教师对知识的追求和坚守……一样一样的事情收拢来,发散开,丰富着我们要做的纪事。
我们不需要导拍和导演,只要能沉下去,纪实原生态,也就足以感人打动人,起到典型引领作用了。这是黄柏树自身前进的内在力量,榜样存在于坚持和坚韧不拔中,榜样的真实是立足点。
走的时候,油菜花开的层层叠叠。坐汽车里不用仰脸可以看见天上飘着的云彩,那路真陡峭,怪不得绰号“队长”(乡镇文艺队)的王行军编戏《云雾路》为把路修上界岭的黄柏树人庆功洗尘。而这条洛阳村村通史上里程最长工程最艰巨施工环境最恶劣的路全线贯通,也就不仅标志着嵩县31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水泥路,而且在全市村村通建设中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几个月以后,我们又去了一次,补拍完善一些细节,为“黄柏树纪事”丰满血肉,完成典型塑造,让这个励志电视片能够立起来,站住脚,耐看好看些。
谁也想不到,2010年“7.24”那场大洪水彻底毁掉了黄柏树人顽强修了十五年的“出山路”,还将一个村民组的房子全冲走了……看着同事拍回的《南极难不倒》救灾专题片,再也不能有什么言语。心里涌动着再去看看念头,而且不可遏止。
“生态再有100年也恢复不到从前了……”这是真实的印象。老乡在大灾之后还坚信,日子会好起来;村里也在积极做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远景规划,变对抗性求发展为顺应自然向生态要效益。民心还在,求生存提高幸福生活质量的主心骨还在,调整一种思路,走进一片新天地。从心里默默祝福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伏牛山腹地,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这里的人民可以依托可以信赖的福地。老百姓的福祉说到底,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当然惠及百姓的政策各级政府的给力,无疑也是他们心中的“及时雨”……
“黄柏树纪事”这个专题片,前后持续了两年多,几易其稿,反复修订拍摄方案,不过反映追求美好生活,反映“党”在农村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从来没有变。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让事实本身说话,纪实的风格,真实朴实的叙事——我们有自己的思想,而这思想源于对“深山去发展的深情关注”。
这样的情结,每每想起就有一种温暖在心头。记者,你的所有和拥有其实早已深深扎根于真实里了。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想起了“黄柏树”-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