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外方山风情——“伊门”古渡

外方山风情——“伊门”古渡

作者:吴瑞民
“伊门古渡”位于老龙山与蛤蟆崖之间,在城西一公里处。相传古时二山相连,大禹在此疏河治水,用巨斧劈山为河,形成伊河峡谷,称“伊门”,与陆浑、龙门并称三大“伊阙”。《水经注》云:“翼崖深远,壁立若阙,伊水经其下,历峡而北流。”使伊门下面“有莘之野”变为万顷沃田,成了鱼米之乡。
史载,“伊门”为“磨沟渡口”,历代设有大船摆渡。“伊门古渡”,峡窄水急。夏秋涨水,洪浪滔天,水声如雷;水落银练如带,筏船穿梭。冬春水落石出,渚清沙白;有木桥架其上,有白鹭戏其滩。“伊河无弦万古琴”的“伊河秋声”即源于此。
老龙山龙头独竖伊河中央,水绕山行,在山脚冲成幽潭深穴,舟筏到此皆惊心动魄,为历代放伐者称为“十二道鬼关”的最后一关。一过“伊门”,便河水坦荡,一路顺风。所以,筏工过此,皆靠岸烧汤,宽心夜宿,岸滩上野火点点,一派荒村古渡情调。唐·楼颖有水门诗云:“朝涉伊水门,伊水入门流。惬心乃成兴,淡然泛孤舟。霏微傍清霭,容与随白鸥。竹荫交前浦,柳花媚中州。日落阴云生,弥觉兹路幽。聊以恣所适,此外知何求?”其诗描述出了伊门古渡:碧波粼粼,白鸥嬉戏,茂林修竹,杨柳飘絮的旖旎风光。
站在老龙山崖顶,可观“伊门古渡”全景。西望是一片辽阔的寨湾河滩,崖高滩阔,夕阳残照,给人一种大漠戈壁的苍壮感;东望伊水如带,涌入碧波万顷的陆浑水库,月光下渔火点点,如幻似梦;东北可看湖滨县城,白天高楼林立,夜晚灯火辉煌;北望是状若蛤蟆的蛤蟆崖,峭壁上有称之为蛤蟆眼的洞穴,傍晚洞口鹰鸟旋聚,夜晚洞中咕咕声惊心。其山上有“没门庙”,相传鲁班路过此庙,用刨花木屑沾唾液粘一木门,后称“木门庙岭”。山上自古兵来将聚,流传下很多故事;远望是号称嵩县八大景之一的“三涂雾雨”。《水经注》云:“三涂古山,遥望冥蒙,若有雨然,行人不敢行。”据史料载,炎黄二帝均生于此。另传大禹在此治水时,曾娶妻山涂。西北可望“三怕山”之一的蜈蚣山,曲折多支,若蜈蚣爬行,沟中多石孔,状似蜂房,名马蜂沟;东北可望凤凰岭,如凤翘尾振翅,飞状逼真,横断古道,亦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寇侵嵩,曾盘踞于此;东南可眺白虎山柿树坡,霜叶似火,邓岭古柏林,森若古庙;西南可眺“香炉石”、“棺材石”;用望远镜还可眺望西岩山上的射雁塔、乘凉阁,九皋山上的庙宇洞穴和“陆浑春晓”中野鸥翔聚之景。
登崖观“伊门古渡”,领略四周龙飞凤舞、蛙伏蜂翔之神奇,品味古老之传说,聆听战争之故事,辨别古战之遗址,缅古怀古、思绪悠远、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外方山风情——“伊门”古渡-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