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一篇湮没的小文

一篇湮没的小文

作者:高亿里

近日整理东西,发现了一篇十三年前的小文。

96年底,有朋友造访。是位搞民间文学的草根专家。他谈到最近这段时间,正在搜集平湖的各类谜语,协会准备出一本《平湖民间谜语》。并约我,感兴趣的话写一篇序文。然后,他与我谈到。上段时间,他走访了一些文革的过来人。向他们采访平湖文革中的往事,并直言道出他的意愿,要以时间为序的大事记的形式,把平湖的十年文革,尽可能详实地记录下来,不能拖延了。否则,被遗忘的将会越来越多。我的青春是与文革交融在一起的,十年中所闻所见所经历的真够丰富的。于是,我向他提供了不少内容,他自然分外高兴。

一星期后,他如期而来,他送给我一本《平湖红卫兵史》,是打印本的初稿。同时,他诚恳地表白“有错必纠,有漏必补。”我接过连忙拜读。当我发觉,这样岂不把人晾在一边很不礼貌,就想着已完稿的那篇序文。我就给他,这样我们可各行其是了。

他就阅读我写的序文:

平湖民间谜语

说起谜语,人们总以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玩艺。因为,古来把诗词也贬其为雕虫小技,那谜语只能称之为逗趣、赏玩的“隐语”、“庾词”了。可我对谜语是十分钟爱,只要提起谜语,就会使我追忆起孩提岁月的往事,就会使我联想起祖母外婆吟唱谜语时,眸子间闪烁起愉悦智慧的光采。

历来,人们总把《三字经》《百家姓》之类,公认是最早的蒙童教材,是这些书,对人的感性和理性的最早启蒙。这有如今日里的《看图识字》和《幼儿读物》。其实,真要追朔什么才是儿童的启蒙教材?真的,是要数从祖母外婆口中唱出的谜语。比如:“石山高,石山低,石山腰里雪花飞。”(磨子)这俚俗的词儿,唱起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其韵节质朴,他的余味会永远在人的心田常驻。所以,谜语能启迪儿童,使其初识形象的比喻,并浅释地领悟了一些含蓄和暗示。这可是文学上不可或缺的基础。我总认为谜语才是真正最早的蒙童教材。

当然,谜语从文字和章法的优雅和俚俗的角度上讲,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文人雅士的“格律谜”,一类是属于祖母外婆的“打油谜”。前者可以说是“父系谜”,后者可以说是“母氏谜”。“父系谜”雅致、深奥、严谨,是阳春白雪,所以,和者必寡。而“母氏谜”通俗爽口,生趣盎然,虽是下里巴人,却能遍地开花。确切地说,我是喜欢打油的“母氏谜”。因为,这些“母氏谜”,从无专著,始终是在口头传诵。这样反而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乡土的芬芳。并且,总是纯真地涌动着母爱深厚、执着和朴素的气息。所以,概括地说,是打油的“母氏谜”,才是真正最早的蒙童教材。

人从初晓言语的童稚,直到须发飘零的耄耋。只要听到见到谜语。谁都会一如情深地地眷恋从祖母外婆口中唱出的谜语。这本《平湖民间谜语》,自然是打油的“母氏谜”。是无数代无数个祖母外婆共同创作的千年联唱。过去的岁月在唱,现实的今天在唱,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来的时日,一定会越唱越好,越唱越多。这是一部沁人心脾的诗篇,这是一曲呼唤人灵性的美妙而永恒的乐章。

是为序。

人意97年元月

朋友读了这序文,连连称赞。我当然只有说马马虎虎可以就是。接着,我把他《平湖红卫兵史》中发现的遗漏告知。如:68年9月6日,我同4名“钢红总”的红卫兵,(朱家伟、王金年、邓水康、盛兴观,到上海又有卢叶秋介入。)肩负着许世友夫人田甫在清凉山接见“红暴”代表后,“省红暴”给我们下达的使命。赴浙南去“温联总”作实地考察。他说在二稿会一一补上。

至于这篇序文,他尴尬地道出,已由协会同仁请省文联、省民研会的名人写了。我不免有所惘然,就把这序文随手一丢,这一丢就十三年。我觉得这小文,已成失栖之鸟,可还有点儿意思。于是,就写下了今天这篇东西。

2010.10

+阅读全文

上一篇: 过年串亲戚

下一篇: 年夜饭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一篇湮没的小文-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