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张木森张红森——自学路上亲兄弟

张木森张红森——自学路上亲兄弟

作者:闫书卿

昔日,程颐程颢兄弟二圣人的事迹在我的家乡广为流传,如今,张木森,张红森亲兄弟自学成才的事迹也在我的家乡广为传颂!成为美谈。

张木森(1946年生)张红森(1951年生)兄弟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张绳武是个德艺双謦的老中医,医术高,在嵩县黄庄乡山区名声大口碑好,是个难得的医生,刚解放实行工资制时,他每月的工资是46.5元,在当地属于高薪了,政府部门为了照顾他,每月还为他供应40斤白面,一家人过着富足的生活。1961年,父亲因病去世,张家陷入困境,正在读初中刚15岁的张木森作为长子,不得不放弃了学业,同时也为了继承父业,他选择了学医——到离家15里外的南河卫生室跟着几个老中医当学徒。白天忙着炮制中药,为病人抓药,晚上挑灯夜读,背诵中药药性赋,汤头歌诀,看父亲留下来的药书。1964年,张木森幸运的参加了洛阳地区卫生处在孟津县平乐镇举办的中医短期培训班,如饥似渴的他系统的学习了中医内科学讲义,中医诊断学讲义,温病学讲义,伤寒论,中医妇科学讲义,内经讲义,内科学,针灸学讲义,中药学讲义等等。经过八个多月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中医基础知识,回到黄庄公社卫生院继续当学徒,干些防疫,打针等杂活。1966年的一天,张木森到病房为楼子沟村的一老年妇女打针,这个被几个老医生诊断为食道癌的患者要求张木森为她诊病开药,张木森经过诊断,认为她得的是郁症,属于痰气互结型,俗语称梅核气,而并非噎膈不治之症,试着为她开了3付中药,当他再次去为患者打针时,患者告诉他,感觉好多了。患者病情好转,增强了他医治的信心,根据患者病情不断调整药方,连续服用20多付中药后,患者竟然病愈了。她在医院逢人便说:别看张木森医生年纪轻轻,他医术高明,真可以!身边的事例就是活广告,通过患者的宣传,找张木森看病的人日益增多。

1969年元月,张木森下放到黄庄村卫生室当乡村医生,让张木森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重新到新华书店购买了内科学,中医学基础,瘟病学,中医妇科学,伤寒论等大学教材,重新自学。防疫下乡,张木森总是带着医药书籍,半道歇脚时间就拿出来看几眼;晚上在乡下住宿,他唯一的要求是要一盏煤油灯,灯下再看几个小时的书。虽然条件变差,但他学习的决心没变,白天不仅要行医为村民看病抓药,还要干家里的农活,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可他仍坚持每晚看书两个钟头;每天清早天还没亮,黄庄街联中学校早读的钟声准时敲响,张木森总是像一个在校生一样,一骨碌爬起来,开始每天的早读。他制定了学习计划,按月完成任务,每天除了上班,吃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书,每天下班时间到了,他再掀开书读一段,回家的路上一遍又一遍默诵,吃过饭上班的路上也是想着看过的内容,到办公室再掀开书对照一遍,看是不是有错误的地方。为了加深记忆,他把书中的重点难点都用笔标出,没有笔记本,他就誊写在用包药的灰草纸装订的小本上,正面用完了,再用背面,这样的草纸本他用了10多本,通过4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张木森学完了医科大学的教材,再次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知识,使他的中医理疗水平跃上一新台阶。

1986年底,张木森调到黄庄乡供销社卫生室坐诊,环境的改变他毫不气馁,认认真真搞好门诊业务,供销社卫生室虽小(仅他一个人坐诊),当年门诊业务量超过乡卫生院的门诊业务;在搞好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他开始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整理写出医学论文,发往报刊杂志,一年下来,他收到的退稿有厚厚的一摞,但他不灰心,依然写写改改,有一篇论文他竟50次数易书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1987年年底,他收到了四川中医杂志社的稿件采用通知,当他看到1988年那期刊登着他写的论文的杂志时,真的是又激动,又高兴,自己的名字终于变成了铅字,自己的论文终于发表,得到了医术界权威杂志的认可!

接着他不断总结,一方面提高写作水平,一方面理论结合实际,不断书写中医临床实践论文,他在《山西中医杂志》《河南中医杂志》《四川中医杂志》《辽宁中医》省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发表在《四川中医》杂志的“麻黄汤治呃逆”和“治愈小儿败血症”两篇论文分别被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名医专家创新大典》(国家级)和中国自然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村中医验案荟萃》(国家级)一书收录。发表在国家级杂志《光明中医》《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论文9篇,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县不同等级的奖励,1981年张木森通过考试晋升为中医士,1989年经评审晋升为中医师。1990年,张木森获得洛阳市职工自学成才三等奖,他是嵩县唯一的自学成才代表参加了洛阳市的表彰大会。

1996年,张木森再次被乡卫生院聘请坐诊,成为卫生院骨干中医医生,张木森扎实的中医基础,系统高超的理论知识有效指导着他临床实践,他在治疗中医内科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疾病等疑难杂症有新的造诣;中医妇科病,如月经病,带下,不孕不育症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0年3月,张木森被评为嵩县十佳医生,2001年12月,张木森被评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2003年,张木森入选洛阳市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的《洛阳当代英才志》。2006年退休后被乡卫生院返聘坐诊,2011年,张木森又被嵩县中医院聘请坐诊。张木森通过自学,不断努力,成为一个名扬县内外的中医,为无数个患者医好了疾病,解除了病痛。

如今,退休在家的张木森退而不休,,一边为乡邻们看病,一边还在自学,撰写论文,经过他30次修改定稿的论文“浅述社人合宜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地位”发表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光明中医》2017年第13期杂志上。

生于1951年的张家老二张红森度过衣食无忧的幼年,1961年6月,随着父亲的去世,张家陷入困境,年幼的红森常常帮母亲干活。1963年考入嵩县六中(黄庄初中)。1968年春季,黄庄公社办起了高中,张红森便进入高中学习,由于缺少师资,张红森和同学刘海新一边当学生,一边当老师,张教数学,刘教语文,都是先看书自学,再给同学们讲课,然后批改作业。1969年夏,嵩县一中改为职业学校,办有医学专科班,机电专科班,农林专科班,张红森又到嵩县职业学校学习两个多月,年底铁路部门招收工人,张红森便于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到三门峡西机务段当仪表学徒工,5月,被调到三门峡西铁路中学教语文课。1977年12月20日调到洛阳钢厂线材车间,1978年张红森通过自学,报名参加高考,考入洛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洛阳师专三年,张红森一直担任中文七九一班班长,1980年起兼任中文系学生会主席,1982年3月,他写的诗歌先后在《洛神》《牡丹》杂志上发表。

1982年8月,张红森毕业分配到洛阳钢厂子弟中学任教,1983年任洛钢子弟学校教导处副主任,1985年任洛钢子弟学校校长,1986年春调到洛阳钢厂党委宣传科,先后任《洛钢报》编辑,编辑部主任。1988年洛阳钢厂由中一企业晋升为国有大型二级企业,宣传科改为宣传部,在钢厂宣传部期间,张红森以写诗歌,散文,散文诗,小说为主,后来觉得杂文可以针砭时弊,补察时政,于是又开始写杂文,先后在《洛阳日报》《豫西报》《冶金报》等省市报刊发表文章一百八十多篇,有八篇政论文章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1986年加入洛阳市作家协会,1989年,张红森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担任洛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政研会秘书长,1996年张红森攥写的论文先后在《洛阳政工研究》,《河洛论坛》,《工厂管理》上发表,并在河南省冶金厅政研会上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冶金系统政研会北方片区研讨会上获得二等奖。1998年春任洛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兼政研会秘书长。2002年担任洛钢党委工作部部长,党委工作部党支部书记,兼洛钢保卫处党支部书记,机关党总支书记,企业稳定办主任。张红森先后加入各种学会,成为洛阳市杂文协会会员,洛阳市新闻学会会员,洛阳市政研会特邀研究员。

1990年开始,张红森已不满足于写杂文针砭时弊,年届不惑之年的他开始深层次的思考人生,凭着他自己的人生阅历,迫切希望弄清楚人是怎么回事,人类社会是怎么回事。"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他放弃了自己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功,将文学梦,作家梦束之高阁;也放弃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小成就。搞好工作的同时集中精力把业余时间都用在思考,研究人和人类社会问题上,准备用十年时间建立一套系统的属于自己的理论。写文章搞创作得心应手,可是做学问搞研究谈何容易?特别是搞社科类研究,枯燥乏味,收效甚微,对他来说无疑是蚂蚁撼树,人微言轻。他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知识就像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未知的领域,圆圈越大已知的东西就越多,接触到的未知领域就越大,越能感觉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他开始自学,学习研究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逻辑学,伦理学,医学,政治学,法律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生物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论,生物进化论等等,他不断反思,思考人的本质和人性,人品,并对此展开思考和研究,拓展到以人为主体的社会,16万字的论文《我之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虽已写出,但难以发表,他找到报社,报社嫌他的文章太大太长发不了;他找到北京一知名大学,想把文章发表在校刊上,可人家说本校教授的文章校刊也不一定采用,何况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想知难而退,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又不得不知难而进,不得不去查阅大量其他与之有关的资料;不得不半夜三更突然想起了什么怕第二天忘记,便起身伏案用急的发抖的手挥笔写一些未必就十分有用的东西;别人看电视是消遣娱乐,而他看电视是学习,他常常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看到电视上的内容,觉得有用,就会马上记录下来;平时不定哪一时哪一刻想到了什么问题,便开始不停地走神,或在会议室,或在吃着饭,甚至和别人说着话也会走神,走神是危险的,也是常有的,在家里做饭或在马路边散步,确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傻之寄语

下一篇: 柿子园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张木森张红森——自学路上亲兄弟-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