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

人上岁数,就爱怀旧。

我1962年出生于应县南山一个小山村一一一品泉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五男一女六个娃,我为老大,最小五弟小我十二岁,那时候村子又穷,一个庄户人家抚养这么多子女加之我父常年患胃病,生存的困难可想而知,日子过的紧巴巴的。

学大寨期间,应县最贫困的乡是南泉乡,而南泉乡又数品泉沟最穷。1971年秋的一天,县武装部李鸿祥政委特意专程前来我村帮扶学大寨,恰好午饭就派到我们家,吃饭时间李政委逐一核对哪个娃是老大,哪个娃是老二老三老四,午饭后,李政委专门召开全村大会,有几句讲话我还记得:“我看品泉沟改叫穷泉沟吧,再过几年通过奋斗变它个富泉沟。”到后来,李政委每到一地,逢人便说,什么什么村有个什么什么人家,家里有几个挨肩娃娃,光景过得实在是穷。后来这话传回我们村,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一笑柄。

尤其是五个庄稼娃,将来能不能娶上媳妇儿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我姥爷怀疑,五个娃儿将来咋娶媳妇,我祖姥爷说,民柱的娃娃们长的俊,不愁娶媳妇。后来六个娃长大后都成了家,一位大同老干部对我父亲说:“老汉呀,不错了!你这家庭就是换上我们大同人,也得打一半光棍。”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个娃娃渐渐长大。到上世纪九0年,成家立业的我东拼西凑,举债给父亲治好了三十年的胃溃疡,救了一个人,救活一家人。到两千年,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全部成了家。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十四年多了,我们兄弟五个家庭各有一子,老五家还是龙凤胎。我父母的七个孙子孙女,已有六个上了大学或大学毕业并且有一个读了研。有三个参加了工作。我们分别居住在朔州、忻州、大同和应县城,除老三有两处平房外,其余至少住一套楼房,我妹妹也当上了奶奶姥姥,外甥外甥女都有岀息,妹夫还是商品房开发商,个个家庭虽不太富裕但过的红红火火,有滋有味。母亲七十有八,一个人能行能动,有吃有穿有钱花有房住,隔三差五有孩子们常回去看看。

有道是:人在苦中思甜,越思越苦;人在甜中忆苦,越忆越甜,人与人不能比,知足常乐!

作者系朔城区五中教师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知足常乐-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