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端午节的记忆

端午节的记忆

作者:卢平记

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昏君楚王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屈原悲愤至极,在旧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激流江中,五月初五这天,大家为了不让屈原的身躯成为江中鱼虾的食物,并往江中投放粽子来保护屈原的身躯,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来纪念这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端午节在农村一般称谓是五月端午,在那60年代,虽说农村生活普遍较贫困,但一到五月端午这天,有个别家庭生活比较好的,也会进城买些红枣和米包粽子或炸些油条,但也不是年年如此,在我的记忆中,我家有过四次包粽子,炸过一次油条。记忆最深的一次是1967年的端午节,那年五月初三这天,我与同村的两个伙伴们去伊河边的苇园里挷苇叶,那年代种植苇子的也比较少,都是生产队种植的,因怕挷苇叶损坏苇杆,所以一到五月就有人看护。我们到了苇园旁就发现了看苇园的人,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我们只好装着在伊河边玩耍来等待时机。快到中午吃饭时看苇园的小姑娘回家吃饭了,我们三个人赶紧跑进苇园里挷苇叶,我们三个人都很胆惊受怕,恐怕被人发现,加上天热个个都是满头大汗,挷了大约有30多分钟,我们每个人挷了一小捆,用根绳子一捆,背着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本想到家会受到大人们的表扬,可大人们听说是偷挷的棕叶,把我们都训了一顿。包粽子按说是用纯酒米包的,但酒米比较贵,所以为了省几个钱有时就会在酒米中掺杂一些普通大米来包粽子。虽然说不是纯酒米包的,但是在那生活贫困的年代,能吃上粽子就算很不错啦!因父亲年轻时就经常担挑子到城里和乡下去卖粽子,所以父母亲包粽子包的又快又好。每逢过端午节,左邻右舍谁家包粽子,都会请父母亲去帮忙,但人家也会拿三四个粽子送到我家表示感谢。

过端午节,还有个风俗习惯是小孩子们的脖子、手脖、脚脖上带上五色线和衣服上佩戴香囊,据说五色线是吓长虫的,防止被咬。香囊是有避邪驱瘟之意,但香囊也有好几种,有香布袋、鸡胗子、簸箕,还有用蚕茧做的小猴等等。母亲心灵手巧,端午节这天也总是会给我们兄妹几个每人带上一个,我会把母亲给我做的香囊绑到我衬衣的扣子上去和别的小伙伴们去对比、来炫耀。身上戴着五色线、香囊之类只能戴到六月六,就得全部取掉,香囊之类的可以收藏起到下年端午节可重新戴上。五色线取掉之后也可以绑到家里种的瓜果、豆类等植物的棵上。

每年的端午节早上,平常爱洗澡的娃子们老早就起床了,到我们村后边跃进渠的翻水洞里去洗澡,恐怕去晚了跳不进去,端午节这天洗澡的人格外多,翻水洞里好像栽了一大片红薯芽,一个挨一个在水中戏耍、玩闹,好不痛快。

要说端午节早上最有乐趣的还是到我们村后的小山坡上去割艾叶,天还没亮村里的小伙伴们和个别大人们就老早起来了,特别是小伙伴们,像是过大年初一似的,这个去家喊那个,那个去家喊这个,手里拿着割艾草的镰刀和绳子到后小山坡上去割艾棵,大约十来分钟,整个小山坡上,不谋而合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家一边找着艾棵一边有说有笑,有的高兴的还哼出了小曲。大家的欢声笑语给平日宁静的小山坡多了几分喜悦,多了几分热闹,使整个小山坡充满了生机。将近一个小时的时辰,东方的太阳露出了红彤彤的笑脸,然而又慢慢升起,并由红到发亮,它照亮了山坡,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我们的村庄,同时也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脸庞,使大家红光满面显得格外精神焕发,个个兴高采烈的从小山坡不同的地方背着一捆一捆的艾棵,有说有笑走回了各家,然后再放在屋檐下慢慢晾干,随后备用。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端午节每个家庭都能吃上粽子也都不在话下,粽子的品种也不像过去的那么单一了,商场超市的粽子有包米的,有包肉的,有甜的有咸的。个体卖粽子的商贩,带着整框整框的传统粽子走街串巷叫喊叫卖,给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现在的端午节虽说生活提高了,家家户户过节都能吃上粽子和油条了。但个人感觉小时候过节的乐趣没有了,过节吃棕子的渴望和心情也淡薄了,这也说明生活提高了,自己长大了,年龄已老了,哈哈!

卢平记

2019年5月

+阅读全文

上一篇: 书包的变迁

下一篇: 遥遥相望幸都在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端午节的记忆-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