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我拿什么回报您,我的山村

我拿什么回报您,我的山村

作者:李现森

坚守土地是巜回望鱼泉山》的精神存在;用文字为故乡作传,是作家在坚守中最为结实的根脚。质朴而诗意的文字,细腻而柔润的氛围,用爱与悲悯的目光去打量乡村的一切,让乡村现实在审美中变得灵动而丰富。既便在阅读中可以读出《回望鱼泉山》的某些叙述的粗简,因为作家的这种坚守,也使得它成了一个人的灵魂之书。

 

——阎连科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乡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重建》中指出,一旦城乡经济与文化上的传统连带发生断裂,乡土性的地方自治单位便遭到了全面破坏,洪流冲洗下的中国乡村,自然逃脱不掉溃败的命运。

中国文明的根在乡村,若失去了乡村的源头活水,社会安全和伦理秩序势必面临严重的威胁。溯至上个世纪30年代,以梁漱溟先生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担负起“立国化民”之精神,深入挖掘传统资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将中国知识人的命运与中国乡村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乡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美好的意象。这一点,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我而言,记忆深处居然多是对乡土的留念与怀想。尤其是栖身于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时间久了,愈发对那些远去的自然山水田园怀念,故乡的人、情、事也时常触动着记忆的丝弦。

虽然明知故乡早已今非昔比,有了太多的改变,但还是认认真真地回忆故乡旧时点滴。因为,在我内心深处,仍然固执地认为,那份古朴和稚嫩,才是故乡,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苦难,我们没有经历过,经历的顶多是一些苦涩的日子。当然,这些苦涩的日子,叠加在一起,大约也可称得上是个人生活中“苦难”了吧。

那时,土地还没有承包到户,尤其是偏僻的小山村里,依然贫困得厉害。我虽然没有吃过像父母们讲的观音土、柳树叶,可坏了的豆子、豆壳,生了虫的玉米,发霉的小麦高粱,掺在一起磨成面做的馍馍,却是家常便饭。

每每回忆那些日子,母亲就感叹:“那时日子真叫苦,啥也吃不到。”不过那些苦日子究竟有多苦,单听母亲的叙说,我是无法体会到的。或许苦的是他们,哪个父母会让孩子受苦呢?即便是在那样清苦的日子里。

那些苦涩的日子是属于父母亲的,对我的影响并不大。之所以把苦涩的日子说成是属于我们的,是因为现在特别是走入了不惑之年后,学会了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已不再认为那些苦涩的日子有多么的糟糕。相反觉得,如果没有那些苦涩的日子,我或许也不会养成现在的品格里面一些好的东西,比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知道珍惜时间等等。

作为生活在城里的农村人,我对乡村的感情很深。老家是在豫西南山区县城边上的一个村子里。村子不大,呈“扇型”,由6个自然村组成,近5000户人家。

在我的记忆里,因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村子曾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过去虽说物质匮乏,人们生活苦了点,但刚刚因为实行责任制,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人一旦活在了希望之中,做起事来也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很强烈。

老家过去是农村,现在还是,但将来我不能判定。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在城镇化建设中被规划为社区,成了县城里的农村。扪心而论,现今村子的前景,给我的感觉是陷入到荒漠与冷漠的生态与世态之中。所感受到的,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并不强烈,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处处倒是显得暮气沉沉。尤其是展望未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多是不确定的阴霾。

我在村子里生活了十七年。在离开的这二十几年中,我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她。这不仅因为在村子后面的山坡上掩埋着我最亲的人,更重要的是村子承载着我割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和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尤其是她以及千千万万个她,越来越被看作中国的病灶,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担,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让我无法不关注她。

期间,我曾多次以一个乡人的情感进入村子,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子的土地、树木、河流,寻找儿时的伙伴、长辈与已经逝去的亲人,试图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儿,能够对当下农村的生态、人口、村治、信仰、文化、土地、医疗、养老、婚姻等进行全面调查了解。

然而,当情感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我才发现,它所面临的问题,它的复杂性,以及它所蕴含的希望、困惑等等,很难厘清。即便自己再怎么冷静,也无法还原到过去那种平和的心态,因为我所熟悉的那一切,已经消失,了解到的、感受到的完全是一种陌生。

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魂牵梦萦的家园。我们之所以选题故乡的人情事,主要是基于:故乡是朴素的,回忆是熟悉的。

尤其是当今天鼓起勇气,拿起笔来写故乡,写家乡的乡情、乡风、乡人、乡俗,让世人去领略她的美,展示今日神奇的故乡和往日故乡的神奇,感悟一种质朴和真诚的人情人生……是因为故乡的确是个令人联想到天堂的地方。也诚如妻子所言“对故乡这块藏着大美的土地,根脉所系的家园,我始终怀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深爱,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但深愧对她的回馈和报答太少。一直以来总想为她——我的故乡唱支歌,一支心中的歌。”

正是这种浓浓的“家园情结”,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开始了一字、一句、一段的文字积累。《回望玉泉山》说是散文集,其实更多的是生活的沉淀,日子的积累,心情的放飞吧。或许这个定义不准确,但对我来说,是很恰当的,包括到现在我都这般认为。

有道是,一代人听一代人讲述的事,永远都是故事。或许,我所做的只是替故乡、替我故乡的亲人立了个小传,或是给下一代人讲了现在的故事。

因为,很快,我所熟悉的这一切,都将消亡。

+阅读全文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我拿什么回报您,我的山村-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