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家乡的涝池

家乡的涝池

作者:五彩池

我的家乡缺水,虽然不能说是“吃水贵如油”,但“水源地”的缺乏却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是住在山上,这里虽然是亚热带山地,虽也不乏雨季那连绵阴雨天或瓢泼大雨。但山地无法蓄水,如果居住地是靠近山梁、山顶或者是半山腰。那解决饮用水的事情就成了绝对的难题,无疑这于我们是一件非常苦痛的事。水,众所周知,这是生命之源,但没有亲身体验的人是很难想象这其中的含义的。我们的先祖是早已都确立了“逐水而居”的习惯。可我们的祖先呢,我估计我们的祖先一定是为了“逐地而居”的。因此,由水带来的祸患与艰辛是不可思议的。没有体力,没有好的身体,你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了。老弱病残就是有粮食,但没有水,照样日子艰难啊。我们吃水是很远的,记得有一年春节里我们是下到油坊沟的沟底担回了水。回程负重没有一个小时那是回不来的,太远了,也太累了。水的重负是不能想象的。几百年以前,我们的先祖来到这里定居,是看中了山坡的能够开垦的地,而忽略了水源。所以,让世世代代的后人都苦不堪言。我上小学读书时,心里就想着水,放学以后大家都拼命前跑,为的是抢舀一桶水或者几瓢水。有一天,什么地方的领导发现了,于是就给咱们想办法搞水利设施,从遥远的谢家沟修一条长渠,将水引到谢家沟在那里修一个水池,在那里置一个水泵和柴油发动机,用钢管上接六七百米的垂直输水距离,将水泵到后垭来。在后垭修一个大水池,从而解决我们的几百人吃水。但好景不长,几乎没用几天。一切都报废了。吃水又恢复到古老。不过,我们是有涝池的。涝池可以解决夏季到冬季半年的吃水,然后是泉水的补充相济。这里得解释一下涝池了。所谓涝池者,山地之积水塘也。这是我的故乡所独有的东西。池,即水池;涝,即久雨而不晴谓之为“涝”。“涝池”二字,字面即表明,天降连雨聚集水体而储之。我们就是靠吃涝池的水而一个个才长大成人的。涝池是苦难的象征,也是我们的先祖智慧的结晶与体现,是我们的荣耀。这是一种科学的古老的储水之法,应该算是我们祖上的发明。作为人畜饮用水的重要源头,它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的。当然,它也充分体现出了我们的艰难与困苦,表现出了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苦难与艰辛。涝池那是我们吃水的地方。那里,它给我们留下了太多记忆与忧伤。我们所居住的那个山梁,大小共3个村落。依照地形分别于3个垭口集聚的,分别称为前垭、中垭和后垭。其中后垭人口最多,约二三十户百余人一百多口人,中垭次之五六户二三十人,前垭则是最少三五户也就二十来口人。在这三个村落中。我们是分别修建了3个很大的涝池的。其中后垭的那个最大,但它却有先天的缺陷,那个地方水源地面积大而坡陡,一场大雨即可将其快速灌满——是呀,一不留神它就翻堰了。自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式,水大携带的泥浆沙石就多,因而这涝池的淤泥是要占去很大的空间的。这涝池相对于人口状况而言,它就实在是太小了。现在讲,当时应当将其扩大上一倍或者三四倍,那是才能够满足其人口需求的。但至始至终,那个涝池始终没有得到扩容。因而,后垭涝池的水总是早早就被用完。水一用完,一些人家距离中垭近些的,他们就到中垭的那个涝池来吃水。于是不免就引发起一些不愉快与不雅之辞。什么“每年掏涝池的时候,没有人来干活,吃水的时候你们倒都来了!”我记得后垭离我们中垭较近的几户人家,在后来似乎也曾来帮过我们掏挖过涝池的淤泥的。是呀,待我们中垭的捞池的水吃完用尽,我们中垭的人就赶往前垭去吃水了。我们吃那个水也算是名正言顺,因为我们中垭与前垭是一个小组的----凡是挖淤泥、掏涝池,我们中垭、前垭年年都是一起在劳作。掏涝池的淤泥是件颇辛苦的事,从涝池最底,一点点铲起装入背篓或框或篮子,人们一回回的把泥土往外运,倒至或挑至涝池的外坡。如果出动的劳力多,涝池淤泥少的话一两天便可掏完,可多了没有三五天是不行的。我也年年都背过那淤泥,作为孩子。前垭中垭的两个大捞池我都参与过那样的劳动。吃水是多么的困难啊。当前垭、中垭、后垭的3个大涝池的水都全部用完之后,我们就得四处去寻找泉水了。水泉是很远的,坡又极陡,担一回水有时要等待泉水的流出那时间就很漫长;假如不需要等待接水,那担一回水至少也得半小时或一小时的,任何人担水都得弄的满身汗水湿透。是的,涝池无水时一般都发生在冬季或者春季。春夏交替时节是掏涝池的时候。夏秋之际,雨水丰沛,涝池那就是吃水的水源地了。水由浑浊慢慢变清,由淸又变为干枯。有水时,幼小的我们到涝池担水或抬水,那是需要歇肩的,路陡而远就必须得歇,因为人的体能有限,尤其是孩子们。想想那时,当你找不到平地搁下水桶那也是万万令人熬煎的事啊......如今,我的故乡,听说涝池是早已废弃不用了。政府还让家家都修起了水窖用来储水,但几乎没人来用的。再后来听说是一位村中退了休回来的老地质队员,给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招数,人们从很更高远的山沟里,用聚氯乙烯塑料水管,翻山越岭进行埋设,引水进村,并在每个小村落的制高点修建了小蓄水塔,这样就将水一一导进了每家每户,现在各家各户都是有了“自来水”了。家乡的涝池,现在终于是彻底的废弃了。这个简单的科学的应用,是花费了我们漫长的几百年或者是数千年才予以实现的。可这都是因为在远古,没有这种原材料给我们所造成困境啊!(刘聪震)2009年12月28日草,2013年11月29日改定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别走远,我的村庄

下一篇: 三龙庙的古柏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家乡的涝池-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