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乡村的味道

乡村的味道

乡村是有味道的,尤其是江南的乡村。

那日时值初冬时节,我正在老家的二层小楼房看书。悠然间,闻到一股再也熟悉不过的气味,原来母亲正在右侧矮平房的土灶里烧饭,而那气味即是我从小闻惯了的柴禾燃烧时散发出的味道,谓之炊烟。虽然,在农村现在很多家庭不再用柴草炒菜煮饭,但我的老家依然土灶与煤气灶同处灶房,炒菜时用煤气灶,煮饭时用土灶,“双轨并行”,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各有分工,和谐相处。就是这种状态,才致乡村的味道依然浓郁。

当炊烟沁入鼻腔时,那是一种令人陶醉的心境。这种味道确实包涵了太多的元素和信息,首先,它是来自大地的,有大地供某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份,当人们有一天收获它们时,这种多元性便被凝固在它风干后的躯体中,然后,灶膛里燃烧的有很多种柴禾,如松枝,还有各种灌木,秸杆,茅草,稻草……,于是各种物质在火的催化下转化成其它物质,因为它是不灭的,就会形成略有区别的气息,然后,各种气息又交叉混合成多元的味道,这种味道是特有的,它是其它非柴禾类物质焚烧或转化时,迥然不同的味道。炊烟的味道,让人宁静,让人沉浸,让人在浮躁中变得踏实,让人在恍惚中变得坚定。

与炊烟可以同日而语的还有农人在制作焦泥灰时所散发出来的味道。

多在秋季,乡野遍是茂密的秋草,农人用那柄用久了磨平了两角且显得薄薄的锄头,锄头锃亮反光,“嗖嗖”地锄草,然后让秋风吹干,再找旷野处,中间用木柴作支架,生火后陆续加上风干的秋草,草根上还带些许的泥,否则火头一起全都燃烧完了,那不叫焦泥灰而叫草木灰了。烧焦泥时将秋草堆成“坟头”状,而里面有火种,外面又有草夹泥焖着,而草中又有水份,于是焦泥灰的顶端便冉冉升起了白色的烟雾,风平浪静时,它像一柱子接向云天,有风时更象一条小白龙歪歪斜斜地乱扭。

同是乡烟的炊烟与焦泥灰烟的味道还是有区别的,炊烟味显得淡些,而焦泥灰烟则要厚重得多,但它们的共同点则是本质上还是泥土的芳味。

为了家中的炊烟,我记得自己十几岁时随大人去家乡海拔最高的蔡山脑扛过松枝(砍柴的一种)。所谓蔡山脑,实际上已接近了山顶,砍的是黑松的松枝,黑松的松枝份量很重,而从蔡山下来又只有一条路,路上走的人多了,草踩没了,全是小石子,踩不好就会随小石子滑动,连人带柴担翻滚下来,很是危险。半山腰有一小平地,专门用来放柴担息脚,俗名叫拉屙平,意思时地方小得只容得下人的屁股。大人们下山时,都挑四捆松枝柴,左右各迭两捆,起码有一百五、六十斤重,我人小力气小只挑了二捆,但也有六、七十斤重。我咬着牙下得山来,双腿直打颤,浑身是汗,脚底生痛。在山脚下回望山上,想想真不容易,辛劳之余竟油然升起一股成就感。

现在的乡村,山上的柴禾多了,炊烟味却少了;过去的乡村,山上的柴禾少了,炊烟味却很重。记得儿少时代,家家屋边一、二垛蓬柴,当时经济状态每户差别不大,大家要是看到那家柴蓬数多,又垛得高,煞是羡慕。一日三餐,又家家炊烟袅袅,山岙里早饭后的炊烟未散尽,中午的炊烟又接上了,中午的炊烟尚有影子,晚饭又开始了,炊烟成了乡村经久不散的影子,炊烟味便成了乡村浓厚的味道。

乡村是有味道的,烟是乡村味道的一种转化。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乡村更有其独特的味道。春日的乡村,空气的根扎在乡野上,因而弥漫着一种乡野蛰惊后尽赋生机的味道,空气中流淌着活跃的分子,生生地充斥着张力;夏天时,尤其是太阳下山后,乡村的气味中夹杂着山野自身的呼吸,给人以烘动中的祥和感,倘若去山脚下的井边洗把脸冲冲身子,让埋藏在井底的山野之气浸入全身,仿佛物我一体,霎时便将自己融化,此时乡村的味道变得浓重,清凉中夹着树木根系与泥土绞合的味道,在如此氛围中变得返朴归真了;而秋季的乡村带着一种成熟后的凝重,庄稼的根系似乎延伸到空气中,乡村的味道更为浓重,此时的炊烟或焦泥灰的烟气是一年中最好闻的时候,若遇秋高气爽之时,傍晚乡村的山腰会缠绵着雾霭般的炊烟,似云非云,似烟非烟,乡村的景致和味道极为典型。入冬的乡村味道不太重,但用柴禾会多些,特别是浙东农村以前多喜欢用传统的木火柜取暖,而木火柜的火种取于灶间剩下的炭火,于是房屋内的烟熏味充斥,乃至于外出碰到别人,说:“烟熏味介重,火柜头刚跳下?”答曰:“哈哈,鼻子真灵,火柜头刚跳下。”于是,乡村的味道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怀念往昔的乡村,更怀念泥土为本炊烟为神的那乡村特别厚重的味道。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收藏/分享

分享「乡村的味道-最新美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