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一中有个阅览室

一中有个阅览室

作者:万志敏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常常看到“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等古意盎然的春联,对读书的热爱就是在这样点滴浸润的环境中滋长起来的。

1985年到一中上学,我们是学校恢复高考后招录的第7届学生,当年录取了4个班级,约有200余名同学。能到一中上学,暑假里我内心就充满了期待,除了对全县最高学府的景慕之外,也深藏着对更高层次阅读的向往。进入一中后,教学楼东侧的阅览室便成了我心仪的乐园。

印象中的一中阅览室是四间大框架的房子,除隔起里面一间作为档案资料室外,其余三间约有二、三百平米,两边放着数条长凳,中间放着一个数十张桌子摆成的大长案,长案四周是短凳。门向西开,进门来两边放着报夹和杂志柜,当时学校订有数百种报纸和杂志期刊,一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喜欢阅读的同学们便蜂拥而至,看杂志期刊的坐在长凳上,看报纸的把报夹展开铺在长桌上,坐短凳翻看。一室之间虽然走动有响,但极少喧哗,展纸翻页之声,此起彼伏,如蚕食叶,窸窸窣窣。负责阅览室管理的是郭忭玲老师,她认真负责,端严敬业,每到下午第三节下课后,走到阅览室里,就看到她把地面、桌凳拾掇得干干净净,报纸、杂志摆放得整整齐齐。在同学们读报看书的时间里,她安静地站在门口的报夹前,观察着室内情况,提醒个别同学不要把报纸弄破,也防止调皮的同学把杂志私自带走。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因为学校远离县城,业余生活枯燥,阅览室成为我们接触外部世界、开阔人生视野的窗口,成为我们安顿身心、沉潜阅读的乐园。除了几十种报纸外,学校很“奢侈”地征订了当时国内最有名的期刊——《十月》、《当代》、《花城》、《收获》、《星星诗刊》、《读者文摘》、《中学生阅读》、《中国青年》、《港台文学选刊》等等,几乎当时国内知名作家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都可以读到。下午课外活动的40分钟时间里,我常常走下教学楼,向东穿过甬路,走过栽着浓绿木槿的过道,走进青砖红瓦的阅览室里,就着玻璃窗中洒下来的斑驳日影,沉迷于美好的阅读之中。一首好诗,就像满天明亮的星光,一篇好文,就像山涧潺潺的溪流,一部好小说,简直就是创造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读然后知不足,知道自己太浅薄,肚子里墨水太少。一是多看多思。继续扩大阅读量,古诗词记得少,每天早读强迫自己背一首诗或词,看到名言名句就默记默背,看到社会上的新变化、新现象,就下意识地思考。二是多抄多写。准备了两三个笔记本,分门别类的抄下来好的诗句和段落。张承志的《黑骏马》、路遥的《人生》、席慕蓉的新诗还有港台名家名作都不知疲倦的成段成篇的抄写。不满足于作文课的一周一篇,天天或长或短的记日记,星期天坐在教室里写文章或诗歌。高中数年时光就是这样度过的。至今回想,好多诗句或语段还能记得起来,年少时的记忆力还真不错。印象最深的是我的88年高考作文《习惯》中,能举出张艺谋导演电影《红高梁》的例子,写道西安电影制片厂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变,立足西部”的法宝,挣脱旧习束缚的语句,都是我在阅览室读报时记下的原话。如果说,我在语文学习和写作锻炼上还有些收获的话,除了一中老师们的教育之外,还有一中的阅览室给了我最多的受益。1991年秋,我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一中工作,近距离接触了郭忭玲老师,才知道她为了阅览室开放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阅览室历年来的报刊杂志她都分年度认真装订成册,整齐地摞在里间的资料室里。学校教育是全方位的,郭老师负责的阅览室是我们走向成长的另一课堂,令我终生难忘。感谢一中的阅览室,感谢郭忭玲老师。希望更多的一中学子们在阅读中受益,在阅读中成长。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天堂的您,还好吗?

下一篇: 伊川行【2】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一中有个阅览室-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