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风水宝地伊姑冢

风水宝地伊姑冢

作者:周明海

洛沟村位于嵩县饭坡镇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0余华里,与黄庄乡、纸房乡、库区乡毗邻,村域沿洛沟河东西延伸15华里,南北宽3华里,面积10余平方公里,全村358户、1400余口人。相传:3600年多年前的夏朝末年,在今嵩县库区地域有个“有莘国”,国中有位未出闺的姑娘(世称伊姑),居住于伊水北岸一个名叫“泥河”的村落,其地望就在今嵩城北店街外一带。有一天,伊姑捞食了水上漂下来的“仙桃”而身怀有孕,自此,世俗厄运就一天天地向她逼近。伊姑在惊恐万状、忐忑不安的临产之日,夜梦神人搭救,告她黎明涉伊水向东出逃,并叮咛不可回望乡邑。第二天黎明时分,伊姑东行十里到达今纸房镇龙头村红土嘴处时临产,无奈躲进一大空桑树洞中分娩生下伊尹,伊姑把婴儿藏于空桑洞中离开,向东北方深山走去,天黑时翻过一架山,到了今饭坡镇洛沟村河边,气血耗尽,忽然间狂风大作,被狂风卷起的沙土天葬在那里,形成一个大墓冢,嵩县人称伊姑冢,伊姑落难之地称“落沟”,后演绎为洛沟。

历史上天葬且风水俱佳者不多,朱元璋母亲去世时,自己赤贫,只好在山坡上草草安葬,一场大雨过后,朱母被大雨冲走埋进沟内,朱元璋当上皇帝,就让刘伯温迁坟,刘伯温到原墓地一看大惊:天葬,绝佳墓地。谁知朱元璋母亲当年被大水冲到了“龙窝”,怪不得朱元璋能够当皇帝!“伊姑冢,相传为商相伊尹母亲的坟,位于饭坡镇洛沟村西高台上。冢座东接洛沟村,西、南、北三方均与洛沟相依。冢高25米,周长450米,呈圆形。清光绪三十二年版《嵩县志》卷二十二,宅、坊、亭、墓篇记载:‘空桑涧南山涧幽窅,一塚巍然,方五亩许,传为伊尹母墓。相传商相伊尹之母卒于此,狂风卷沙掩其尸。伊尹做商相后,不忘母恩,封土祭典,年年相复,变为巨冢。其冢上尖下圆,由红土、白土、沙石堆成,至今墓状完好’”(《嵩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零年出版)”。

从洛沟河顺流而上,前行数里,进入龙潭沟,峡谷内有黑龙潭、白龙潭、井潭、簸箕潭、牛槽潭等景观,从天空向下俯视就是天然形成的阴阳太极图,代表正义的白龙与代表邪恶的黑龙的斗法故事,已经相传千年,百姓还在龙潭沟修建白龙庙以示纪念,至今人们还能在白龙庙附近拾到古铜钱,沟内潭连潭似珍珠,水流叮咚响,南岸翠柏满坡,北岸红叶铺就,已经成为县城市民周日休闲的好去处。过狮子岭,沿着河水往前行,山形极佳,好似道道关卡,第一道门为龙虎把门。在龙勃自然村,左边是龙头,右边是虎头山;第二道门为狮子大象把门,在窑院自然村,左边山状如狮子山,右边似象鼻子山,每当春天来临,满山杏花油菜花,引人入胜;一直往里走到洛沟村,伊姑冢就在此地。

伊姑冢是少有的风水宝地,四周群山全部朝向此冢,蔚为壮观。该冢远望钟灵毓秀,松柏苍劲,紫气缭绕,有种神秘之感,传说伊母去世后,玉皇大帝配给她四个丫鬟,丫鬟形成小山峰,封顶都有一棵永远长不粗的柏树,与伊姑冢比例协调,距墓地各一华里、二华里,分别在东、西南、北位置;丫环峰沿洛沟河两岸环水而立,将伊姑冢围在正中心。冢周围有龙脖山、虎头山、凤凰嘴、狮子岭、象鼻山等奇山,形成龙虎把门、狮象守护、丫鬟伺候、凤凰引路的自然景观。伊姑冢翠柏环抱,野花通地,是考古、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在古代水流较大时期,步行难以到达冢前,有“三面靠河,一面靠山。不搭舟船,难到里边”之说。

伊姑冢传说较多,冢上有四十九株侧柏树,按地道生成之数,七七四十有九,合围粗细,苍劲有力,郁郁葱葱,汲四时八风,凤声鹤戾,鼓瑟琴韵,近听如山泉之呜咽,远感似云水禅天机,催人泪下,动人情感;墓冢形体有角有楞,做六方圆顶,以应六神执定,六数老阴之象;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上方蛟龙,下方勾陈!六色土堆积:分别黄青白黑赤紫;六色各有健旺人们五脏六腑之功用:脾黄为祖,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心赤为女,五气朝元,紫气东来;伊姑冢之地脉早合天意,故生出绝代饮食养生、厨神、汤药始祖伊尹!

20世纪60年代,专业队在此冢前居住,挖两孔窑洞,晚上在此居住,能够听到周围十里左右的汽车声音,早上在窑洞内能够听到学校学生的朗朗读书声;20世纪70年代前,谁家筹办红白喜事,只要头天晚上到此烧香,说明办事时间、地点、需要碗筷数量,第二天早上尽管到此领取,不会误事。冢东一公里处,有1630年大黄楝树一株,直径在两米以上,五六个人难以搂抱。冢东南的禹王山,传说是大禹治水时曾登此山观看水势,制服水魔的地方,人们为纪念大禹,将此山命名为禹王山,水魔乖乖的卧在禹王山边,人们把它叫做“老魔头”。

伊姑冢地处外方山的大山深处,免受了战争及政治运动的摧残,使墓冢保存完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全文

上一篇: 苦命人的快乐生活

下一篇: 切肤之痛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风水宝地伊姑冢-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