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云和县城三条老街

云和县城三条老街

云和历史悠久,从县城凤凰山与龟山一带古氏族遗址发掘的石斧、石刀、石犁、石箭头等生产生活器具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从紧水滩河床底下发掘出战国时期越国青铜剑和县城前溪出土的三国精陶、唐代禽兽葡萄镜,以及北宋的刻花青瓷花瓶等文物证明,云和这一带在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文化已比较进步,到了唐、宋时期,这里的手工业生产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云和战国时属越国。唐、宋以来统隶丽水,系括西(丽水西部)之古乡,北宋初年设置云和乡。“云和”一词早在三千年前的《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出现:“云和之琴瑟”,是古代人们对琴瑟等弦类乐器的总称。历朝历代诗人的诗作中常有对“云和”的热情赞美,如诗仙李白《寄远》:“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唐朝大诗人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后来,乡名曾多次变换,计有允和、云阳、西阳、浮云等。明景泰元年(1450),在平定了王景参举事等闽、浙动乱后,兵部左侍郎参信军务镇守浙江的孙原贞,“以丽水地广民稠,厘是乡为县张大教化”为由,奏请朝廷置云和等县。明景泰二年(1451),朝廷准奏,析丽水县浮云乡及元和乡之半置县,兼取二乡名尾字称云和县,亦是北宋初年设乡时的乡名。

明景泰三年(1452),云和正式建县。

云和县城开基早于建县近二百年。南宋咸淳末年(1274),沙溪柘野村(今后山村)隐士王严见浮云溪畔地势广阔,前后双溪,四周环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认定为建街的理想之地,因变卖产业捐资在荒芜的沙滩上开辟了云和街的雏形,称“姓王街”。明、清时期,各地居民纷纷迁入,衔接西段司前、西街,东段建县前、东街,总称“浮云街”。明清时期称“坊廊”。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名云溪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称箬溪镇,因浮云溪又名箬溪而得名。1949年10月,改称城关镇。1958年5月,云和县撤销并入丽水县,改名云和镇至今。为建县以来历代县治所在,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5月至1945年10月),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所在地。军队、名人、商号潮涌山城,云和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杭州”。2011年9月,撤销云和镇、云坛乡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县政府直辖,在原云和镇、云坛乡区域设立浮云、元和、白龙山、凤凰山4个街道办事处。

新中国成立前,云和县城街道狭窄,都为石砌街路,坎坷不平。主要街道有解放街、新华街、新建路,现在尚存。

解放街是云和古代市井的发祥之地,古名浮云街。在云和县城建镇七百多年中,一直为云和镇主要商业街。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称中正街;1949年10月,改名解放街,沿用至今。老街长960多米,宽10米。东西向,西至阜安门(西门),东接前巷左拐出青阳门(东门)。1983年,打通县人民医院一段,与红光路相连,并将原来的石砌街道改建为混凝土路面。新世纪之初,新修建解放东路,西起前巷,东至狮山。

目前,正在拆建前巷一段,古老的解放街将穿越历史隧道,与现代化的解放东路相连接,街道总长度将倍一倍。解放街历史上名流汇萃,对中国历史及云和产生深刻影响的有魏兰、王一卿、潘天寿三位大家,故居都集中在解放街中段。魏兰(1866—1928),云和解放街人,辛亥革命先驱,光复会创始人、领导人之一。是载入中国近代史的唯一一位云和人,集革命家、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画家一身,是云和人精神的杰出代表。王一卿(1526—1588),即开辟浮云街皱形的王严后裔,明代进士,云广兵巡,戎边名将,登坛曾拥有百万貔貅。故居明代框架犹存。潘天寿,1943年初夏至1944年初夏在云和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住解放街叶家厅,故居至今保存完好。

新华街,沿黄溪(亦称后溪)依水而建,与后溪路隔水平行,系半边街。东起红光路,西至体育场路,长886米,宽10米。1949年前俗称后溪,曾命名建国路。

1949年10月,改称民主路,1967年改为大庆路,后又改称民主路。1981年10月,经云和县人民政府批准定名新华街,沿用至今。

新华街曾是云和县署之所。据史料载,清末县署移建于后溪北岸官仓弄东(现新建路东,中山街南,菜市路西,新华街北一带,今新建路大樟树即原县署后院古树),由咸丰拔贡王士纷设计,有108间,36个天井,72对门窗,布局合理,颇具规模,从清末至民国为历代县治驻所。

1949年5月14日,云和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办公地址仍沿用民国县署旧址。

1956年,县府搬迁到中山公园新修建的两栋办公大楼(今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西首,原县委、县府两栋办公大楼至今仍保存完好)。古县署完成了长达近百年的历史使命。从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电影院、县委党校、县府招待所等的兴建,以及中山街、新建路的修建拓宽,老县署逐渐被蚕食、拆除,实属可惜。

新华街还是古代文化一条街。从云和古县城图可以看出,除古县署之外,从东至西有关帝庙、万寿宫、文昌宫、东狱宫、吕祖庙、城皇庙、儒学等。新中国成立后,仍然保持文化一条街之特色,先后在这条街上的有县人民医院、防疫站、电影公司、计量所、人民银行、工商银行、水利局、电力公司、新华旅馆、电影院、新华书店、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印刷厂、碾米厂、食品厂、县中心小学、公安派出所、幼儿园等,至今仍有一些文化单位在这条街上。

新建路,旧名横街,民国时称府前路。

1949年10月,改称和平路,1967年改为红卫路,1981年10月县府正式命名新建路,沿用至今。民国县署大门朝南面对荫福桥,桥前一段路称为府前路。七十年代末,横街郭氏九代孙郭乃英从美国来信,仍寄府前路地址,竟也能收到。旧时横街,仅有解放街到后溪一段,全长180步,街面为鹅卵石。既是县署驻所之地,又起着连接解放街与后溪两条主要街道的重要作用。

1981年,打通了后溪至中山街一段,新建路延长为302米,宽18米,南接解放街、跨越荫福桥,北连中山街。九十年代末,新建路改造被列入县重点工程,打通了新建路南段,架设新建路大桥,并向前溪南面延伸。同时,拆建东侧街面房,拓宽路面。经改造后的新建路宽30米,从城北路至前溪1000米,是1981年时新建路的三倍多,街道两侧高楼、商店林立,已成为云和的主要商业街。新世纪之初,又打通了前溪山,向南延伸至黄水碓村,并通往程宅、安溪等乡村。

+阅读全文

上一篇: 西塘纪行

下一篇: 我与木玩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云和县城三条老街-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