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

作者:李现森

露天电影,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不仅是个美好的名词,还是具有无限想象力与诱惑力的乐园。

夜幕降临,发电机的马达响起来了,放映台的灯光亮起来了,银幕旁边的大喇叭唱起来了,麦场上格外热闹!人,越聚越多。父母招呼小孩的吆喝声,年轻人找座位的呼喊声,小孩脆生生的哭声、笑声,此起彼伏,混响成一片。整个山村沸腾起来了!

在那个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生活的年代,一场露天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欣喜,总是要持续好长时间,大有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我们每当听到晚上哪个村里有电影时,就跟过年似的高兴不已,奔走相告。身子虽坐在课堂上,但心早飞到电影场了。每逢这时,老师也总无奈地说:“你们心里都长了草”。

过去,家乡的文化娱乐活动,可用三十二个字来形容:吃饭靠抢,看门靠狗,出门靠走,开会靠吼,点灯靠油,耕地靠牛,娱乐靠赌,取暖靠抖。黑夜比白天更寂寞,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那是相当奢侈的事儿。

至今都记得,村子方圆十多里地都没有几台电视机。有一年,在林场工作的黑留叔家里买了台黑白电视机,那简直就是天大的新闻。每到晚上,他家里的小院就挤满了乡亲。我自然也是常客,经常是碗一放,连洗刷不洗刷,就慌着去抢位置,生怕晚了挤不到跟前。

电视机是摆在屋门口的一个方凳子上。播放的电视剧是拍摄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惊险电视系列片《加里森敢死队》。电视情节常常令我朝思暮想的,晚上一放学,就飞奔而去,尽管院子里早已挤满了人,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热情,就趴在墙头上或从大人裤裆缝挤出个脑袋,伸着脖子看得津津有味,也不管那姿势难受不难受,反正是到回家时,手脚麻木的不敢走路。

一般来说,农村里放回电影,都是谁家儿子结婚或孩子过满月,就像现在结婚迎亲要车队一样。电影场多在村头或麦场上,它也不仅仅是青年、小孩们的天堂,很多时候在这里出现的都是一家老少的身影。

尽管电影没有如今“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神剧剧情,也没有令人眼花目眩的“蒙太奇”电影特技,或动不动就是几个亿票房的大片,多是播了一遍又一遍的黑白电影,但不并妨碍我们的追捧。农村里放电影有时是两个村同时放映,当放映完一部后再交叉着换下片子,放第二个片子。村里干部或主家就经常充当那跑腿的“小二”,路顺的,隔上三二十分钟,就取回片子。碰上道不好走了,一等就是个把小时,但并不影响情绪,经常是席地而坐睡上一会再接着看,等回到家里已是后半夜啦。

有时我们放学去电影场晚了,幕布下挤不进去,我们就爬上大树杈上或墙头上。同学狗旦在等换片子时睡着了,从树杈上掉了下来,胳膊都摔断了。但这并不影响第二天还和我们厮跟着到邻村去看电影。这事儿也遇到过,记得有年腊月,跟着村里的大小伙子去十多里外的邻村看电影。刚下过雪的乡间小道被来往的行人踩踏成了冰溜子,路上窄而滑。半道上还有条河,平时都是踩头石头过河。那晚,心急怕去迟了的我走在最前面。不想,前脚刚踩到湿滑的石头上,身子就一个趔趄,后脚就踏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在伙伴的帮助下,脱掉鞋倒出冰水,又使劲的拧了几下鞋帮,再挤出一些水来。伙伴从自己棉裤的破洞处扯出一撮棉花塞进鞋子,穿上继续赶路……

那时看的最过瘾的电影是战争片,有《上甘岭》《渡江侦察记》《英雄虎胆》《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等等。当然,还有戏曲片《穆桂英挂帅》、《卷席筒》等,即使我们不怎么喜欢看戏曲片,每次也是从头看到尾的,不舍得错过一次机会。对特别有趣的电影,往往还要看上好几遍。

记忆中,我对电影中的国民党“白狗子”是最最痛狠的。每当看到那歪戴着帽,斜挎着枪,耀武扬威地大口喝酒,大口地吃着鸡腿的镜头,嘴里也会忍不住流出哈喇子,不免要骂上几句“这狗日挺会享受的”。不过,看着他们被打败或被处决时,心里也很痛快,大呼小叫“活该这王八羔子”。这个记忆很深刻,直到现在,我还都一直看不惯那些专干一些欺压百姓的“王八羔子”。

除了上树杈爬墙头,在麦秸垛上看电影也是最惬意的事了。当电影换片时,我们就躺在垛上看树稍上的月亮,也总感觉只要再站高一点就能够着了。当然,也还有借着看电影的幌子,躲在麦秸垛后谈恋爱的。

童年的我就在麦秸垛上看到了男女之间的初吻和拥抱。我们那时调皮,也时常会去偷窥恋人们的秘密,而被恋人们驱逐。这也让我们很不服气,总是趁恋人们亲热时,偷偷地朝他们扔一把土,然后一哄而散,消失在看电影的人群中。

冬天看露天电影,天很冷。很多时候手脚都冻麻木了,也还舍不得回家,边跺脚边撮耳朵,有时也会弄些玉米杆或麦秸来生把火,搞得烟雾缭绕的,为此也没少挨骂。夏天看电影,最怕的是下雨,比停电还要让人恼恨,因为停电了可以发电,而一下雨电影就放不成了。可以说是,为了看场电影,顶风冒雨,战严寒,斗酷暑了。有的时候还会因消息不准确,会白跑了冤枉路。所以就留下了一句“白跑战线爷回家”的调侃话。

看电影不仅看,更喜欢模仿。电影散场后,我们常常会一路打打杀杀地回家。就连在课堂上还与同学谈着电影里精彩的情节,模仿着电影里人物的动作和台词。记得看了电影《少林寺》后,我们也想拥有一身不错的功夫,就结伴去少林寺学艺。还好,还没找到牧羊女,就被父母扭着耳朵提溜了回去。以至于前些年和同学聊起此事,仍是唏嘘不已!

除了露天电影,县城里还有个电影院。每次到城里玩,我们总会蹲在影院门口,看海报听剧情。当看到有人把钱伸进那个小小的洞口,换出一张红色或者绿色的电影票时,我们的眼里就只剩下羡慕了。记得有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里组织看电影,每人发了一张红色的电影票。那也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进电影院的门,我兴奋的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

从外面进到电影院要登上十多级台阶。台阶上是一扇小门,是电影院的进口。门口两边站着两位工作人员,他们都是很严肃的样子。去的路上,我手里还一直攥着那张小纸片片,可到了电影院门口开始进场了,却咋也找不到票。

我哭着哀求他们放我进去,但没有实现。记得那个叫“三保”的中年人,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很凶,他的眼里总有一股冷酷的、令人感到害怕的凶光。他不耐烦地对我:“滚滚滚,滚到一边去,像你这样我见多了!”我那时特别的恨他,以至于在梦中还经常故意对着他努嘴巴,胡乱地比划着,总想着报这一票之仇。

当然,我相信我当时还算是个好孩子,很听从父母和老师的话,从来不去招惹他。现在想来,他也是挺不容易的,毕竟电影院是公家开的,啥事也总得有个规矩吧。

虽然进不去,但我一直都没有离去。我在等待电影院那扇铁门的再一次开启。那是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工作人员提前了五分钟或是十分钟打了开门。这个时候,我跑了进去看银幕上最后的几幅画面。

这是儿时常见的看电影的情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网络等传媒的普及,露天电影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在我内心深处,空旷的麦场、占位的小凳、白色的银幕、黑压压的人群,总有着乡愁般的怀念,她永远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消失。

+阅读全文

上一篇: 一笔墨彩世间诗

下一篇: 老家门口听说书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露天电影-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