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美散文 > 捕鱼

捕鱼

作者:若水

七峰下,水汤汤。鱼儿鲜,稻花香。你划船,我撒网。多捕鱼,盖新房。高高兴兴娶新娘……

半个世纪前,伊南还是遍地绿油油的稻田……

半个世纪前的牛寨,是全县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蜿蜒在村中央的叫乐丰渠,那是明万历年间县令张我续创开的;流淌在村北边的叫伊南渠,那是解放初期县长刘子民修建的;横亘在村南边的,便是鸣唱千古、诗意盎然的伊河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究竟是那位多情的女子站在伊河畔,所以人称为“伊人”,还是因为有了《诗经》里的“伊人”,所以河称为伊河,那就不得而知了。三条河渠之间,有着无数的小溪、池塘、稻田,纵横相连,水光潋滟……

水多了,自然鱼多;鱼多了,自然捕鱼的事儿就多。那时候还是大集体,大部分米面都被调出了,免不了缺粮少食的,所以捕鱼成了村民填饱肚子一种选择。现在流行钓鱼,当时我们特不屑这个,认为半天钓一条鱼,磨洋工,折磨人,我们往往会用祖先留下的原始的方法捕鱼,便捷,实用,甚至稀奇古怪。

最简单的方法是“竭泽而渔”,不是竭大泽,而是把一方小水塘或者一块秧田的水放光,或者把一条小溪的水从源头闸上,然后大摇大摆,从从容容,直接去拾鱼了。这当然是小儿科,所以捉到的鱼自然又小又少。稍微上档次的是“守株待兔”,把一根根竹杆捆扎着,编得象竹席一样的晾子,利用落差横在小溪或小河上,水通过缝隙流走了,鱼却在晾子上活蹦乱跳。这时候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把鱼儿生擒活着了。

最有趣的是“浑水摸鱼”。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嬉戏撒欢。几个小伙伴故意上蹿下跳,用泥沙把河水搅得浑浊一片,惹得鱼儿魂飞魄散,四处逃窜。等到它们慌不择路跑到河边或者草丛里的时候,我们便开始围捕,准能抓到几条大鱼。有时候也“清水摸鱼”,是抓一种叫黄鳝的鱼,它们喜欢在河边钻洞或者在石头缝隙里穴居。待到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耐心的在河边排查蛛丝马迹,一旦发现洞口,就用手悄悄的伸进去,黄鳝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有时候也会遇到尴尬的事情,洞内藏的不是黄鳝,竟是蛇。胆小的孩子往往吓得屁滚尿流,胆大的孩子则狠狠的抓住蛇头,用力在空中甩几下,蛇便断了筋骨没有力气了。要么拿回家美餐一顿,要么拿到集市上,能卖好几毛钱呢。

最原始的是“瓮中捉鳖”。雨季来临之前,村民们会未雨绸缪,在河边寻一片平地,密密麻麻地挖上圆坑。等到河水涨上来的时候,这些水坑就成了鱼儿的安身之地。我们会带上竹笼,严严实实把有动静的水坑反盖上,然后就可以在笼中捉鱼了。遇到有反抗的大鱼,我们会用鱼叉来对付,毫不留情,坚决镇压!

最暴力的是“雷鸣电闪”。那时候炸药管的不那么严,我们会从修路的工地上弄一些来,装进玻璃瓶里,再把雷管放进去,把引线扯出,用黄泥封紧,于是一个土制炸弹就做成了。用炸弹炸鱼,最好找一处深水大潭,用火柴把火线点着,嗤嗤的冒着白烟,等到引线着到瓶口的时候,用力扔到水潭,水里一直泛起着水泡,突然轰的一声,水花四溅,被炸晕的鱼白花花飘在水面。这时候得赶紧光侉子去捞,否则时间长了,有的鱼会“醒”来溜去了。

最壮观的是“十里埋伏”。首先根据鱼群出没的规律,把鱼网撒好,紧接着分不同方向,或敲浆打舷,或吆五喝六,或扔石头,吵吵嚷嚷,热热闹闹,把鱼往网的地方赶。渔网不断向下沉,鱼漂不停晃动,半天时间就可以捕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网到最多的是小白条、花鲢、鲤鱼、黄鱼,运气好的时候会抓到鲂鱼。这种鱼肉质细腻,味美刺少,自古有名。《洛阳伽蓝记》中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可看其珍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是赋诗盛赞鲂鱼的味美:“红粒陆浑稻,白鳞伊水鲂(fáng)。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

捕到鱼怎么烹食呢?当时缺油,要么是煮汤,要么是笼蒸,现在看来倒也时髦,真材实料,原汁原味。有时候小屁孩也耍花样,用竹子把鱼串起来,放在柴火上烧烤,烤得外焦里嫩,味道实在是好极了。村里谁家鱼儿捕的多,会慷慨地向邻居送上几条,个别时候会提上一蓝,往门前一放,简单说一句“吃吧”,还没等人家致谢,扭头就走了。更有鱼汛的时候,鱼抓得太多,于是就喂鸡,喂鸭,甚至喂猪。好生奢侈!

随着上中学、大学,我很少再去河里捕鱼了。特别是随着陆浑水库的修建,老家由“鱼米之乡”变为了“泽国”,水面增多了,鱼儿增多了,但再也不能“靠水吃水”了。因为水库属于国有,私自捕鱼便被视为盗窃,轻则罚款,重则拘留。村民的渔船锈迹斑斑了,渔网慢慢腐烂了,捕鱼的事成了“老黄历”。一些渔民漂洋过海,到大海深处捕鱼,也有几个到洛阳、郑州经营水产品,现在已经成了腰缠万贯的鱼老板。

年龄大了,经常会念叨孩提时的儿歌:七峰下,水汤汤。鱼儿鲜,稻花香。你划船,我撒网。多捕鱼,盖新房。高高兴兴娶新娘……

+阅读全文

上一篇: 割草

下一篇: 女人与针线

相关散文

收藏/分享

分享「捕鱼-最新散文」到:

推荐散文